花蓮800公頃農田受損 農業部提出3大復育方向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洪患重創光復鄉,有775至800公頃農田受損。本報資料照片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上月23日潰決釀災,農業災損通報596件,有775至800公頃農田受損。農業部提出三種覆育方向,清除土砂恢復原狀、移除後重新整地重建、重新規畫農路與水路,將與專家學者及在地農民充分溝通,找出最具共識、最可行的方案。

行政院長卓榮泰8日視察光復鄉時指出,災區農地被泥水覆蓋、農機具流失,短期內難以恢復耕作,行政院將與農業部研議農地再生與覆育方案,全力協助農民重建生計。

農業部今天提出三種覆育方向,第一種是清除土砂恢復原狀,但需時約3年;第二種爲移除後重新整地重建,要另外處理;第三種是進行土地重畫,重新規畫農路與水路,進度最快。

農業部長陳駿季表示,目前災區共有約775至800公頃農田受損,部分地區泥沙厚度達5、6公尺,復原方式需因地制宜。經專家團隊採樣分析30個樣本,結果顯示泥沙未檢出重金屬污染,屬安全土質。分析顯示,表層僅3到5公分爲粉塵,下層主要爲粗砂,與當地原土質接近,適合再利用。

陳駿季指出,覆育作業分兩層次進行,一是未淹沒但灌溉中斷的農田,已鑿設兩口緊急灌溉井恢復供水;二是淹沒嚴重的農地,則以土壤安全檢測及地形重整爲優先。初估災區累積約600萬噸泥砂,後續將視現場狀況,採原地覆育或重畫方式處理,務求在安全與效率間取得平衡。

另外,中央在農田邊坡蓋上防水袋,在上方與下方堆置沙包,不讓污泥流到道路上。

中央在農田邊坡蓋上防水袋,在上方與下方堆置沙包。記者王思慧/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