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 泥淹800公頃良田 清完要3年

花蓮洪災重創光復鄉及鳳林鎮近800公頃農田,原本位在林田幹道的綠油油農田全遭淤土覆蓋成荒蕪之地,只剩灌溉溝渠還在。(羅亦晽攝)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下游光復鄉、鳳林鎮近800公頃良田,農業部長陳駿季12日表示,農業部已研擬3項處理方案,包括清除土砂恢復原狀、清除部分土砂原地籍房舍重建、原地農地重畫,強調會與專家、學者及農友充分溝通尋求共識。

陳駿季昨說明農田受損及後續復原指出,經盤點目前有63公頃農田沒有受災,但灌溉渠道遭淤泥堵塞,農業部已開鑿2口水井、鋪設約1000公尺臨時輸水管線因應,每天提供1480噸灌溉用水恢復農田供灌。

他表示,光復鄉、鳳林鎮共有775至800公頃農地被淤泥淹沒,且厚度不同,有的幾十公分、有的卻達5至6米深,經農業部邀土壤專家、學者會勘並檢測30處樣本,包括重金屬含量等所有數據都符合標準。

臺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分析,堰塞湖崩塌物質約三分之二爲大理岩,主要成分爲碳酸鈣,並不含重金屬,其餘三分之一爲片岩,雖含少量金屬元素如鎂、鐵,但濃度僅數ppm,遠低於影響人體健康門檻,因此無論是直接踩踏、耕種作物再食用,都不會對人體有影響。

陳駿季說,剖面分析淤土覆蓋農田發現,被淹沒的表層有3到5公分爲粉土,可能影響作物生長,下方土層則是粗砂,和現在農田土質接近,目前初步研擬出3項處理方案,包括清除全數土砂、原地籍房舍重建及原地農地重畫。

他坦言,移除全部淤土最困難,處理時間至少要3年;原地籍房舍重建雖移除部分土砂,但考量農舍位在低窪處,須審慎評估後續處理方式;最長久之計就是原地農地重畫,重新設置農路與水路。農業部一定會傾聽農民聲音,待找到共識後再執行最適合的再生與覆育方案。

黃姓農友坦言,洪水來得太快,農民對未來相當迷惘,目前最迫切還是希望能先把房舍挖出來,並做好應急防水措施避免二次成災,許多農地都是農友承租耕作,很多方案都還要詳加討論。

在佛祖街尾種田的林姓農民說,土地是家族祖傳,從日據時代就開始耕作,希望採取全數清除恢復土地原貌,重現昔日農村美景。高姓農民則認爲,原地農地重畫較符合需求,速度也比較快,但配套需再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