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島神山羣”被迫赴美投資,島內反思“美國窮臺”
本報特約記者 張 若
美國對臺徵收“20%+N”疊加關稅的衝擊仍在發酵,特朗普政府繼續對臺灣地區“磨刀霍霍”,宣佈除非外資在美設廠,否則將對輸美芯片與半導體開徵100%的關稅。這讓島內真切地認識到,雖然民進黨總是指責大陸搞所謂的“經濟脅迫”,但事實證明,真正脅迫和壓榨臺灣的是美國。
據臺灣《經濟日報》11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上週宣佈,將對所有輸美芯片、半導體開徵高達100%的關稅,預計本週將公告“232條款”半導體關稅。臺“行政院”正關注“232條款”的實施範圍等,臺“國發會主委”劉鏡清稱,若是在“232條款”範圍內臺與日韓的稅率都一樣,預估臺灣大廠主要會往美國得州達拉斯、墨西哥佈局。他透露,臺“經濟部”已與得州政府洽談,爭取在得州投資的臺商免州稅,獲得州長迴應,相關協議已獲得州衆議院通過,正在等州參議院通過。臺“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日與產業界座談時稱,爲緩解關稅衝擊,臺“經濟部”計劃在美設置產業園區,“鼓勵業者前往佈局”。而過去5年,半導體上游業者環球晶,以及人工智能服務器組裝廠包括鴻海、廣達等幾乎都選擇前往得州。
這輪臺灣大廠赴美投資潮引發外界擔憂——是否整個竹科(臺灣新竹科學園區)都會被搬到美國去?劉鏡清則聲稱,“只要是根留臺灣,再做全球佈局,不一定是壞事”。但臺經濟學者劉佩真表示,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目前並不完善,部分設備、耗材仍須進口,後續仍可能推升建廠成本。若臺灣半導體供應鏈赴美成主流,臺灣本地生產比重可能會下降,影響島內就業與經濟活動。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表示,臺灣“護島神山羣”爲躲避“232條款”加速赴美投資,等於現在高附加價值的出口未來都變成在美國生產。企業資源有限,出口動能熄火,島內投資減緩,從臺灣中長期發展上看,後續經濟成長動能將受到不利影響,臺灣經濟增長率可能陷入1%、2%的低迷成長。
此前特朗普聲稱,如果廠商承諾在美設廠或正在美國建廠,就沒有關稅。他還提及臺積電的對美投資計劃,並徑自爲臺積電投資金額加碼,稱臺積電將投資“30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全世界最大的芯片廠。目前,臺積電在美總投資金額高達1650億美元,將在美國興建6座芯片廠、2座先進封裝廠和1個研發中心。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認爲,雖然美國針對半導體產品發起的“232調查”尚未公佈最終結果,但已對臺灣芯片代工、集成電路設計、服務器等核心供應鏈形成重大壓力。臺灣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張其祿直言,美國想要的是半導體上中下游整套搬過去,再加上重金投資。臺灣經濟體量小,這一切若真正落實,等於掏空臺灣,“臺灣的經濟恐怕看不到明天”。
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潘華生11日撰文稱,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爲了降低對大陸市場的依賴,長期配合美國的“脫鉤斷鏈”政策,使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佔比逐年下降,而美國市場逐漸躍升爲僅次於大陸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臺灣原本籌碼就不多,加上民進黨當局的一邊倒策略,失去談判中極爲重要的戰略選擇彈性,“脫中入北”的成本與風險正在快速浮現,“對臺灣實施一系列‘窮臺’措施的並不是北京,而是華盛頓,包括強迫臺積電赴美”。文章呼籲臺灣必須正視並珍惜目前仍一息尚存的大陸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惠臺措施。回顧過去,臺資企業曾深度參與大陸製造業的崛起,短期內要臺灣的供應鏈完全“去中化”,或徹底擺脫與大陸在原料與零組件上的關聯,是不切實際的。
中時新聞網稱,面對一連串嚴重影響臺灣經濟產業的重大挑戰,賴當局被動遲緩,給人待宰羔羊、束手無策之感。臺灣《中國時報》10日稱,長此以往,臺灣半導體產業將出現結構虛化。更不用說美國還在施壓臺灣不斷提高軍費,吃相實在難看。而不同於美國對臺灣的做法,北京強調讓臺灣同胞率先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機遇、共享祖國大陸發展的進步成果。福建近年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的探索,包括設立首個海峽兩岸產業投資基金、首個兩岸標準共通服務平臺等,目前有60多家臺灣百大企業在閩直接投資。2025年上半年兩岸貿易額達1477億美元,其中大陸從臺灣進口約1087.04億美元,同比增長12.5%,“這些都不是大陸揮舞關稅大棒脅迫臺灣的結果”。文章最後說,“誰在愛臺富臺,誰在窮臺毀臺,世人自有公斷。如果一定要說大陸在窮臺,那麼窮的也是‘臺獨’金主。不讓‘臺獨’金主在大陸賺錢,大陸理直氣壯,說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