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白送了”,島內反思跪得太早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陳立非】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宣佈大幅下調關稅,這條消息引發島內高度關注,令臺灣意識到“跪與不跪之間,不跪的先贏!”
民進黨當局日前聲稱,臺當局被美列入第一波談判名單。據臺灣“中央社”14日報道,臺“行政院長”卓榮泰當天稱,首選還是希望臺灣能被豁免關稅。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4日報道,美國阿拉斯加州州長日前宣佈,臺灣未來擬向阿拉斯加採購600萬噸天然氣。據估算,是臺灣現有每年購買美國天然氣的3倍左右。國民黨“立委”賴士葆14日質詢“經濟部次長”何晉滄是否真有此事?何晉滄證實簽署了買賣同意書,至於投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輸管線,“也已經籤投資意向書,負擔比例還沒有談,但是確定要投資”。
《聯合報》14日提及,臺“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日前率百餘家企業赴美,參加“選擇美國投資高峰會”。他宣稱,民進黨當局將訂出投資目標金額,促成美國“再次偉大”。但臺美關稅談判還沒取得“特殊待遇”,就傳來中美關稅談判達成聯合聲明的消息。對此,前“立委”郭正亮在一檔節目中表示,美國這麼快讓步出乎他的意料,賴清德是不是讓步太快了?他直言態度比較硬的地方好像結果都比較好。臺北市前副市長李永萍在一檔節目中說,大陸和美國談出這樣的結果讓人驚奇,也令外界發現,“跪與不跪之間,不跪的先贏!”
新黨臺北市議員侯漢廷在社交平臺發文,向民進黨當局發出靈魂拷問:“我記得不久前,當美國對大陸徵收145%的高關稅時,民進黨洋洋得意,現在呢?”他直言大陸不跪,連日本韓國都不跪,歐盟也強硬反制,全球大概只有民進黨急着送錢。中時電子報稱,中美談判的進度也讓不少臺灣網友炸了鍋,紛紛表示4月關稅之亂若一個月就結束,“臺灣送出去的臺積電是不是白送了?”有分析稱,相較於大陸強硬反制,外界普遍認爲臺灣向美國“跪”得很徹底,3月臺積電率先宣佈加碼上千億美元投資美國新廠,加上既有3座廠,投資總金額達1650億美元。
中時電子報13日發表社論稱,如今臺灣的角色相當尷尬。先說關稅稅率,如果大陸“站着談”都能把稅率降到30%,臺灣這般對美國“跪着談”,究竟應談到多少的稅率才能對民衆有交待,恐怕不是把稅率從32%降到20%或25%就能說得過去的。
“跪着談換不到尊重”,《中國時報》14日以此爲題評論稱,中美關稅談判快速達成降稅協議,反觀臺灣,聲稱被列入美國第一波談判名單,卻還忙着“交作業”,甚至在還未獲美方承諾之前,賴清德就站在美方立場,奉送擴大對美採購、加碼對美投資等五大應對策略。文章批評說,賴當局複製當年開放美國萊豬的做法,主動爲美方排除障礙,更對內宣說是爲了“確保臺灣長期發展”。然而臺灣對美“跪着談”,換來的不是尊重,反而是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