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澤會”不歡而散,島內反思“美國主導”

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副總統萬斯兩人,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激烈爭吵的畫面,震撼全球。連日來,島內輿論一直在警示,過度倚美將給臺灣帶來怎樣的危害。島內知名作家黃智賢3月3日撰文稱,當美俄直接談判停戰,烏克蘭才發現,自己連上桌一起談的資格都沒有,只是餐桌上的一道菜。她直言,臺當局拿到的劇本,跟烏克蘭沒有差別。島內資深媒體人林清強稱,民進黨當局向來親美,但特朗普上臺之後,不僅對臺當局不留情面,更多次點名臺灣搶走美國的芯片生意,甚至表示“不把生意帶回來,我會很不高興”。而面對美國政府的無情施壓,賴清德竟以提高防務預算至GDP的3%、提出“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強化臺美溝通響應,根本是劃錯重點,完全於事無補,既無法讓美強硬態度軟化,更無法改變臺積電的困境。林清強認爲,臺當局之所以進退失據,就是因爲將雞蛋全部放在美國這個籃子裡,淪爲美方“抗中保臺”的棋子。臺灣《中國時報》2日評論稱,澤連斯基與特朗普起爭執後被趕出白宮,臺灣人看完這幕應該捏把冷汗。文章說,民進黨爲了“抗中保臺”,一面倒傾向美國,對美國言聽計從,連是否交出臺積電都毫無對策,完全成了棋子,卻還自認棋手,“這盤棋若繼續走下去,最終恐成棄子”。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蔡鎤銘2日撰文稱,臺灣能跟美國交換的就是臺積電,一旦臺積電變成“美積電”,“臺灣還能用什麼跟美國交換安全呢?”他表示,尋求與大陸和解,纔是維護臺海安全之道。(楊 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