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三害?財政金雞母? 核三與恆春人40年的愛惡交織
核三廠40年來讓恆春人愛惡交織,曾發生大小事件,卻也因帶動繁榮及回饋金,與地方產生深層的覊絆。記者劉學聖/攝影
位於屏東恆春的核三廠二號機5月17日停止運轉,正式宣告臺灣「無核化」時代來臨,核三廠始建於1978年,一號機組1984年開始運作,40年來讓恆春人愛惡交織,曾發生大小事件,卻也因帶動繁榮及回饋金,與地方產生深層的羈絆。
鄰近屏東南灣的核電廠早年是臺灣十大建設產物,地點位在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與恆春半島居民共存40年。曾因核輻射疑雲與出水口熱排水問題,造成珊瑚白化危及生態,鬧得滿城風雨,被視爲「恆春三害」之一。
今年3月6日中午,核三廠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嚇壞恆春鎮民。火勢雖在半小時內撲滅,仍讓鎮民心有餘悸,恆春鎮代會主席趙記明甚至憤而駕車衝撞大門,成爲核三停役前意外插曲。
核三廠多年來發生過大大小小事故,雖未到核輻射外泄的危險層級,但讓恆春人如坐鍼氈,地方政治人物每在事故後帶隊進廠抗議,歷任縣長亦曾多次「震怒」,視核三廠爲最大嫌惡設施。
即將停役前,許多恆春人卻開始依依不捨,因爲每年核三廠的回饋金,是恆春半島各鄉鎮最重要的財政來源,每年高達十億元的廠區外包案,更養活許多家庭。且核三廠500多名員工帶來的食宿、消費,更爲地方創造可觀的經濟收益,擔心核三停役後回饋縮水,鄉鎮社福建設斷炊。
核三停役後,仍會依新修正的高低階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及核電廠除役完成前的回饋要點持續回饋地方,另外有家園覆育和除役期間的專案回饋金,一直到廠址復原爲止,除役期長達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