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會做生意的晉商、閩商和溫商,正在拼多多上玩很新的東西

曾經輝煌一時的商派們,如今過得到底怎麼樣了?

這個問題,差評君最近一直在琢磨。

畢竟,古代喊得上名號的晉商、閩商,還有浙商、蘇商,這些商派,那可都是富甲一方的存在。

就比如說晉商,可能很多人腦子裡都會冒出一個名字——喬致庸。

十多年前的一部《喬家大院》,讓不少人瞭解到這位晉商的傳奇故事。

喬致庸不光把包頭復字號的生意,經營得紅紅火火,還創立票號,做到了匯通天下。

而且,晉商做起生意來最看重的,就是信譽和仁義的金字招牌。

當喬致庸發現,油坊夥計把摻了假的麻油賣出去以後,他馬上把賣出去的油召回了,而且貨款全退。

樁樁件件,其實不僅僅是喬致庸的個人經歷,也是老一輩晉商的縮影。

而位於沿海的溫商和閩商,又是不同的畫風。

當晉商忙着建立票號網絡的時候,歷史上的福建商人就敢違背“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把絲綢、瓷器賣到海外,主打一個富貴險中求。

溫州商人的起點不是票號,也不是大船,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個個體工商戶,就誕生在溫州。

這些特質鮮明的商派,都各自在中國商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時過境遷,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起商派,差評君也好奇,在互聯網時代,曾經輝煌的商派又發展成什麼樣了?

這兩天,差評君分別跟三位來自山西、福建和浙江的商家聊了聊,通過他們的經歷,我發現曾經的商派並沒有消失,而且現在,還有了新的變化。

說起來,晉商的發家致富史,還真離不開時代的紅利。

明朝的“開中制”規定,誰自掏腰包給邊軍送糧,就能拿到官方認證的賣鹽許可證,領鹽去賣。

這對山西來說,無異於拿了天選劇本。

一來,山西往北挨着軍事重鎮,往南又是河南這個糧食大戶,糧食的運輸距離短、速度快。二來,運城本身就有個河東鹽場,佔盡了資源優勢。

所以靠着利潤極高的鹽業,晉商挖到了第一桶金。

等生意越做越大了,晉商又幹起了票號的行當,這做金融業,最講究的就是信用。再加上,山西當地有拜關公的習俗,所以老一輩晉商的以義制利、重信守義,也是名聲在外。

除了喬致庸,像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的創始人雷履泰,也是靠着信譽,把一張張匯票兌換成了萬兩白銀。

隨着時代的發展,現在的晉商雖說不賣鹽,也不幹票號了,但老一輩的晉商精神,還是得到了傳承,並且有了新的延續。

就拿山西農牧企業錦繡大象來說,1998年,創始人呂銳鋒靠着三百隻蛋雞起家,兩代人做出了營收三百億的大企業,現在已經成爲了肯德基、雙匯這些知名品牌的穩定供貨商。

還有呂梁95後小夥兒李詩宣,也是個鮮活的例子。

當年大學創業失敗後,李詩宣回到文水縣,他發現家鄉明明有很好的肉牛,卻賣不出好價錢。

拍攝者:武六紅

所以李詩宣就決定,要利用電商“二次創業”,把文水牛肉賣到全國各地。

有了第一次在拼多多上的經驗,李詩宣的牛肉剛賣一年,就已經有了超過兩千萬的銷量,後面更是把銷量拉到了1.5個億。

萌生了做品牌的想法之後,李詩宣又是搞員工培訓,又是高薪聘請人才,對產品的把控也嚴格到了一定程度。就拿雞腿來說,他們從外面買回來之後,還要二次復工、挨個篩選,有帶毛或者有淤血的,會直接扔掉。

更重要的是,在李詩宣身上,晉商的“義氣”也沒有消失。

拍攝者:武六紅

打個比方,活牛出欄時市價10元一斤,他讓養殖戶多養十天,十天後如果市價跌到9塊5了,他依然會按當初的10元收購。賣牛肉賺來的利潤,還會拿出一部分給養殖戶。

在李詩宣看來, 這種看似“吃虧”的模式,才能讓路走得更長遠,不管行情好與壞,身後始終都會有人支持他。

無論是過去的喬致庸,還是今天的李詩宣,晉商的故事,本質上仍然離不開“信義”兩個字。

福建靠海,“八山一水一分田”就是那裡最真實的寫照。農業是沒搞頭了,那爲了謀生,福建人只能把目光投向波濤洶涌的大海。

常年跟大海打交道,就得做好跟老天爺賭命的準備。所以敢冒險、敢拼搏,似乎也刻進了福建人的DNA裡。

這次差評君找到的80後晉江鞋商陳青福,就是閩商那股子拼勁的典型代表。

拍攝者:展釗

跟很多同齡人一樣,陳青福初中剛畢業就踏上了打工的路子,19歲沒錢沒經驗,借了5萬塊就敢自己開檔口。即使後面經歷了三次品牌代理失敗,仍然沒有挫掉陳青福的銳氣。

甚至他還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的決定:收購公牛世家。

2021年的公牛世家,已經淪爲一個債務纏身,只能靠賣吊牌維持基本運營的鞋企,但陳青福爲了這次收購,前前後後花了一個多億。

周圍的同行甚至是家人、朋友都覺得,他瘋了。

根據陳青福的回憶,當時光是收購談判就談了半年多,那段時間經常壓力大到整宿整宿睡不着,有時候凌晨兩三點,還在跟對方磨。

包括交流的過程中,差評君也注意到陳青福用了“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次收購案。

不過好在,這次豪賭成功了。

收購公牛世家之後,陳青福一改原先賣吊牌的模式,大把大把地拿錢砸材料研發和產品設計,又花了幾個月,梳理出了公牛世家“棕色”“休閒馬丁”的產品基因,試圖在細分賽道上做大做強。

經過三年的努力,公牛世家在陳青福手上,又重新活了過來。

但他的野心遠不止於此,未來,他還要把中國的公牛世家,打造成爲世界的公牛世家。

在差評君看來,要理解陳青福身上這種有些瘋狂的執着,光從閩商的精神傳承裡找答案不夠,可能還得了解他身後的晉江。

被稱爲“中國鞋都”的晉江,早年間靠着代工起家,全世界五雙運動鞋,就有一雙是晉江生產的,可以說供應鏈相當成熟。

後來靠着一套“請明星代言人+央視廣告+線下開店”的模式,晉江實現了一次產業升級,那個時候,也出現了很多像安踏、361°這樣的國民品牌。

但很快,這套打法就不管用了。很多像公牛世家這樣的品牌走向了沒落。

所以差評君覺着,陳青福之所以會義無反顧地收購公牛世家,是因爲他想親手打造一個樣本,推動晉江鞋業完成第二波拼產品、拼設計的產業升級。

這裡面,有對“愛拼纔會贏”的傳承,也有跳出傳統思維,向長期主義的轉變。

提到溫州人,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會做生意,被外界稱作“東方猶太人”。

跟福建的地理環境類似,浙江溫州也屬於是老天爺不賞飯吃,只能靠自己的雙手雙腳搏出路的地方。

改革開放後,當別的地方還在琢磨民營經濟怎麼開展的時候,溫州就已經帶頭幹起來了。

就拿“溫州模式”來說,1985年《解放日報》一篇頭版頭條,把溫州那套以家庭爲單位搞生產的模式,推到了全國人民的面前。

住的是廠房,一家人都是苦力,不搞什麼高精尖,就生產鈕釦、拉鍊這些小玩意兒,再派個能說會道的出去跑市場,看起來沒啥技術含量,但就是這種模式,讓溫州的商品賣到全國各地。

而且溫州人的抱團意識極強,在外面單打獨鬥不是辦法,就成立民間商會互幫互助。

一直到今天,溫州仍然還有不少這種“前店後廠”的家庭小作坊。

不過時代在發展,溫州商人也在不斷進化。

以王凱爲例,他退伍之後先後在北京和老家河北創業,後面又到溫州投奔大舅哥的女鞋廠。雖說不是土生土長的溫州人,但在他身上,溫州商人的機敏靈活,倒是體現不少。

剛到廠裡王凱就發現,等散客來廠裡下單的老方法不僅成本高,而且效率還低。

所以他就效仿了大廠開訂貨會,兩天時間,5000萬銷售額,還是現金進賬,訂單相當於以前三個月的產量。

後來轉型電商,王凱也算是溫州第一批做直播的,第一次直播啥也沒準備,拿個手機就在流水線旁邊播了起來。

在直播間裡,王凱不僅靠人設圈粉無數,而且還想到用直播,給設計師省事兒。

通過直播,王凱讓消費者自己做主,“喜歡左邊款式的扣1,喜歡右邊扣2”,用最直觀的方式,王凱把廠裡女鞋的中版率從原來的20%,提高到了60%。

一直到現在,王凱一週還會在直播間播個兩三次。偶爾有實體店過來學直播的人,王凱也不藏着掖着,帶出了好幾個徒弟。

在王凱身上,溫商的特質早就已經不是一種地域限定,而是積極求變、敢於試錯的代名詞。

從山西、福建,再到溫州,不同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商派,做生意的風格也各有特色。

但有一點,隨着新技術的發展,這些商派如今也開始講起了直播數據、鏈路優化、品牌價值。。。

而通過電商平臺,差評君覺着,未來還會有越來越多的商派涌現出來。

以拼多多爲例,今年的千億扶持,又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家的補貼力度和流量扶持,讓更多有好想法、好產品的中小商家,被消費者看見。

拼多多還表示,未來三年要拿出千億資源,幫助產業帶的中小商家打造新質產品撬動新市場,從而實現高質量轉型。溫州的王凱,山西的李詩宣以及晉江的陳青福,都是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來的。

今天,溫州人仍然會把“寧願睡地板,也要當老闆”掛在嘴邊,福建人還是相信愛拼纔會贏,山西人也把信義看作是經商的門檻。

到時候不光是晉商、閩商和溫商,可能還會出現更多關於滇商、貴商、川商的故事。

撰文:沒瓜西

編輯:江江 &面線

美編: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長江商學院,《“誇於世界人之前”,晉商是如何成爲天下第一商幫的?》

南風窗,《兇猛溫州,現在溫柔》

部分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