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海納百川匯津門——八面來風繪就天津開放包容的時代畫卷

(原標題:何以中國|海納百川匯津門——八面來風繪就天津開放包容的時代畫卷)

何以中國|海納百川匯津門—八面來風繪就天津開放包容的時代畫卷(來源:中國網文化)

渤海之濱,海河奔流。在新時代的浪潮中,“海納百川”的天津精神愈發璀璨。八位來自五洲四海的外國友人,以各自獨特的生命篇章,詮釋着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他們以津派文化爲基調,共同繪就出一幅文明互鑑的生動長卷。

天津的包容,如同其城市性格中的溫情脈脈。俄羅斯姑娘巴麗娜漫步海河之畔,從津門大爺的“閨女真俊”中感受到如同鄉音般的親暱和溫暖;巴基斯坦青年學子烏馬爾打卡西北角,清真菜館的飯菜香氣消解了萬里鄉愁;薩摩亞的安雅提筆揮毫,一張紅紙上書寫的“福”字,讓她在春節的餃子裡品出家的味道。這些細碎瞬間,恰是津派文化“接地氣”特質的寫照——茶館相聲的詼諧、市集吆喝的熱鬧、鄰里寒暄的直爽,讓異鄉人褪去“客”的身份,化作了“自家閨女”“天津姑爺”。

天津的包容,尤其彰顯在構築世界舞臺的深邃眼光中。烏馬爾在魯班工坊的磨礪下,從拉合爾技術學徒蛻變爲國際競賽的桂冠得主;黃可瑩依託同一平臺,推動了中泰職教標準互認,讓“魯班精神”在湄南河畔生根發芽;安雅在“雲合唱團”演唱的《夢想之路》,唱響“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和諧旋律。這些故事的背後,是天津作爲北方國際航運樞紐的內在力量覺醒:從近代洋務運動的興邦實策,到如今國家會展中心(天津)的萬商雲集,再到上合組織峰會的全球聚焦,這座城市憑藉“開埠之地”的先天優勢,將港口經濟的“物流通衢”昇華爲文明交融的“智慧橋樑”。

海河入海處,鹹淡交融,孕育出一處獨特的河口生態。恰如天津的城市品格——本土的諧趣與熱誠,異域的元素與風情,多元基因於此交織,釀出天津人的坦誠直爽、“洋樓羣”的優雅從容、“工匠心”的執着堅韌。當皮安睿奉獻三十餘載,笑稱“外國面孔,天津心”,當巴麗娜眺望海河,感嘆“這裡的水連接着我的兩個故鄉”,天津的海納百川早已不限於地域之界,而成了一種文明互鑑的象徵。

渤海潮涌,見證着新時代的“舟楫相連”。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畫卷中,天津以海納百川之氣度,積極推動國際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