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紅:鄉村振興的“擺渡人”
3月的積石山,春風裹挾着泥土的芬芳掠過層層梯田。早晨8點,積石山縣郵政分公司職工何曉紅已收拾好揹包,將一摞摞春耕政策宣傳單、農技手冊和幾包蔬菜種子塞進電動車後的褡褳。張叔家的大棚需要補苗技術指導,麻嬸的惠農貸款還沒辦完……她一邊唸叨着今日的行程,一邊穿戴整齊,朝着關家川鄉的田間地頭駛去。
惠農通道綠意濃
在海拔2300米的蘆家莊村,覆膜機正轟鳴着劃開沉睡的土地。何曉紅蹲在地頭,幫村民馬海力哈調試手機上的“郵政農技微課堂”。“您看這個視頻,專家教的就是中藥材種植技巧。”她的指尖滑動屏幕,將音量調到最大。馬海力哈黝黑的臉上漸露笑意:“往年這時候總愁技術,現在郵政把‘師傅’送到手心裡了。”
這樣的場景,是何曉紅春耕季的工作日常。自3月初開始,積石山郵政啓動“綠色護航行動”,10餘名像何曉紅這樣的郵政職工組成助耕服務隊,將3條山區郵路拓展爲“政策宣傳、農資配送、技術指導”三位一體的惠農通道。他們的揹包裡既有《中央一號文件解讀》摺頁,也有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甚至裝着幫村民代購的菜籽與肥料樣品。
“過去送信送報,現在送技術送服務。”何曉紅翻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裡面密密麻麻記錄着各村種植戶需求:白家溝需要複合肥20袋、趙家灣需要複合肥50袋,鄰居家的幾位叔伯需要申請惠農貸款等等。這些信息每晚都會彙總到縣郵政分公司,次日清晨,掛着“春耕物資專送”橫幅的綠色郵車便滿載農資駛向大山深處。
解憂驛站暖民心
在關家川鄉郵政“三農”服務站,何曉紅還有另一個身份——“春耕解憂驛站”值班員。3月20日,村民趙英蓮急匆匆推門而入:“尕何,快幫我看看這大棚裡的菠菜葉咋泛黃了?”何曉紅二話不說,立即撥通縣農技站視頻電話,鏡頭對準病葉,三方會診找出病因。“是缺微量元素,服務站正好有葉面肥。”她小跑着從貨架取來兩袋肥料,然後又手把手教趙英蓮操作手機上的“郵樂購”平臺:“以後農資直接網上下單,郵政送到家。”
這個30平方米的服務站,如今成了村民的“春耕百寶箱”:貨架上化肥農藥與快遞包裹並排放置,電子屏滾動播放氣象預警,角落裡的“郵政金融驛站”總圍着諮詢養殖、種植貸款的農戶。何曉紅特意在牆上掛起《春播農時表》,用不同顏色標註各作物種植時段。“尕何比自家丫頭還操心呢!”67歲的村民馬滿蘇豎起大拇指,去年他通過郵政渠道申請的10萬元養殖貸款,從提交材料到放款只用了三天。
山鄉熱土苦堅守
選擇紮根大山,源於何曉紅對土地的深情。這位“70後”的郵政人已經在崗位上堅守數十載。何曉紅年輕時的記憶總與綠色制服和莊稼爲伴,“如今看着鄉親們用上我送的良種,收到我幫忙賣的貨款,比什麼都踏實。”何曉紅動情地說。
春耕季的何曉紅日均行走2萬步,電動車每月要換3次輪胎。她的服務地圖上標註着89個重點幫扶戶,每戶的種植品種、地塊位置、困難需求都爛熟於心。3月14日春雪突襲,她不放心剛播種的大棚番茄苗,冒雪騎車到關家川的何家村查看防寒情況,返程時連人帶車滑進溝渠。村民發現時,她正蹲在路邊擦拭浸溼的農戶需求記錄簿:“本子可不能糊,張大爺明天還要看呢。”
在積石山,一抹抹流動的“郵政綠”正喚醒沉睡的土地。截至3月下旬,郵政助耕服務隊累計配送農資11噸,開展農技培訓17場,促成涉農貸款133萬元,帶動農產品上行銷售額突破9萬元。“我們是鄉村振興的‘擺渡人’。”何曉紅站在覆滿地膜的田埂上,身後的郵車正駛向雲霧繚繞的遠山。
(甘肅工人報記者 楊晶晶 通訊員 馬智勇)
來源:中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