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治理法制化公聽會登場 聚焦核能安全與資訊透明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舉辦「如何在覈能治理法制化與透明化機制下精進我國核能安全與發展」公聽會。記者董俞佳/攝影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日舉辦「如何在覈能治理法制化與透明化機制下精進我國核能安全與發展」公聽會,邀集主管機關、專家與民間代表,針對《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方向、核電廠安全管理、核廢料處置及未來能源佈局展開討論,包括核能風險、能源永續政策、核廢、除役技術等都成正反意見交鋒重點。

教文會召委、民衆黨立委劉書彬表示,核能治理與發展不僅是電力技術選項,更關乎國家安全與產業競爭力。她批評現行政府能源政策「脫離國際趨勢、忽略科學與現實需求」,指出全球各國爲達成淨零碳排目標,紛紛重視核能的低碳與穩定價值。

劉書彬舉例,歐盟已將核能納入綠能分類,美國將其視爲零碳電力組合,日本重啓新世代核電計劃;Google、Apple、Microsoft 等國際企業也要求供應鏈在2040年前達成「全時無碳電力」。若臺灣持續排除核能、過度依賴火力補足電力缺口,勢必遭全球供應鏈邊緣化。

劉書彬指出,2023年三大科學園區總用電量約430億度,再生能源發電僅270億度,連園區需求都補不上。她表示,目前系統用電率屢破九成,備轉容量多次亮紅燈,甚至需啓用備用機組撐場。若天然氣儲備受阻,8到14天內就可能陷入供電危機,這是國安問題。

她呼籲政府正視核能「低碳、穩定、安全」三大特性,指出核三廠設施與人力仍完整,若能重啓可穩定供電、避免高額新建成本。他同時強調,核安資訊的公開透明是重建社會信任的關鍵,應比照美國將重啓審查、會議紀錄及進度公開,避免「資訊零散、不透明」的現象。

臺電核能安全前總稽查王琅琛表示,自己在任內即負責核一、核二廠延役審查準備,當年幾乎就要取得執照,但因福島事故而中止。他說,臺電具有豐富延役經驗與專業能力,並已成立百人團隊,只要政府不反對,臺電有信心將核三廠延役作業做到最嚴謹。他更表示,核能安全是他從業數十年的使命,雖然已退休多年,仍希望能見證臺灣核能安全延役成功,讓國家有足夠電力。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則從法治與公衆溝通角度表示,臺灣「非核家園」政策推行多年,但在法律制度與溝通機制上仍顯不足。能源議題往往淪爲意識對立,政府的資訊公開流於形式,常把整份文件丟上網,卻沒有摘出關鍵問題,民衆無從討論。

高銘志建議政府應建立更具組織性的公衆參與制度,參考英國、歐盟的「Public Consultation」模式,將專業報告轉化爲可理解的討論焦點,並規範會議紀錄精確性,以免民意被曲解。他也提到,目前臺灣是2011年福島事件後首個「降級核安管制」的國家,核安會已降爲三級獨立機關,如何讓核能安全重新被信任,是法治與制度要面對的課題。

民進黨立委郭昱晴則指出,核能風險跨越世代與區域,一旦發生核災,後果是不可逆的。以福島爲例,污染與社會成本極高,證明核能沒有零風險。郭昱晴說,核廢料處置仍是治理核心難題。全球至今尚無永久安全的高階廢料處置方式,連芬蘭也花50年才確定選址,仍持續修改建造計劃。她認爲臺灣位處地震帶,若繼續維持核能,土地就要揹負萬年輻射風險。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核能議題不應只聚焦「是否重啓」或「換照」,而應從安全治理角度出發。真正重要的不是運轉與否,而是能否確保安全。她表示,現行核能法制雖已修正《核管法》,但仍存在難以因應新情勢的漏洞。核安會現行要求的五項審查文件——包括老化評估、輻射查覈、耐震安全評估等仍不足以涵蓋極端氣候與軍事衝突帶來的風險。

崔愫欣指出,俄烏戰爭已凸顯核電廠在戰時的脆弱性,「國際法雖禁止攻擊核電設施,但實際上沒有人遵守」。她呼籲政府應新增國安風險緊急應變方案,並模擬電網中斷或戰爭狀況下的核安機制,確保人員與設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