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動態監測守護化工安全新防線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龐珂 通訊員 馬青松)在化工生產的核心環節,反應釜內的溫度、壓力、氣體成分與濃度被視作引發爆炸事故的“四大殺手”。長期以來,依賴人工巡檢與基礎儀表的傳統監測模式,難以破解混合氣體檢測精度不足、風險預警滯後等行業難題。近日,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睿感智能團隊成功推出化工反應釜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多傳感器融合與算法創新,爲化工安全生產裝上“智慧安全閥”。
“化工釜就像一個密閉的‘反應炸彈’,哪怕0.1%的氣體濃度偏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團隊負責人韋錦瑜介紹,傳統檢測方式依賴人工巡檢,存在監測盲區,單一儀表僅能捕捉局部參數,面對氫氣、硫化氫等多種氣體混合的複雜環境,常常出現“誤報頻頻、漏報致命”的困境。
“必須讓反應釜學會‘說話’,主動報告潛在風險。”帶着這一信念,來自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應用化學等專業的學生組成攻堅小組,在劉擁軍博士工作室項目化教學下,開啓了爲期兩年的技術突圍。
“檢測只是基礎,關鍵是讓風險看得見、早處置。”團隊核心成員孫嵩斐表示,系統的另一大突破在於多模態融合思路,團隊通過構建化學物質特性數據庫並結合實時監測的成分、壓力、濃度數據,通過雲計算生成動態預警曲線,並建立分級預警機制,漏報率低至1.7%。
破解混合氣體檢測難題,成爲團隊面臨的第一道關卡。研發初期,6種目標氣體的交叉干擾讓檢測數據反覆“跳票”。團隊創新設計出“傳感器陣列+智能算法”的解決方案,在硬件層面,通過高密度電路板構建“氣體檢測矩陣”,同步捕捉不同濃度信號,開展千餘次模擬實驗,結合智能算法,精準剝離氣體交叉干擾。
在歷經數次迭代後,團隊終於成功研發出RG31化工反應釜智能檢測儀,“它能夠檢測6種氣體的濃度,氣體檢測精度達95%以上。”項目負責人韋錦瑜說。團隊同步開發的移動端App,可實現數據實時推送、歷史曲線查詢等功能,實現實時智能預警,提升智能化水平。韋錦瑜表示,將繼續以更高標準持續迭代產品性能,用精益求精的技術創新築牢化工生產的安全防線。
作者:龐珂 馬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