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唐河縣:“養加銷智聯” 探索中小豬場新活法

7月26日,在河南省唐河縣郭灘鎮老崗村唐河昶旭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後的豬舍內,物聯網傳感器正實時監測着溫度、溼度與氨氣濃度,一旦數據異常,系統便會自動報警,AI數字化管理平臺精準調控着飼餵量,豬舍內的所有變化均能被實時捕捉。

“智能化改造後,今年春季生產的兩批700頭仔豬,僅折損3頭,比過去降低了很多,這在之前想都不敢想。”唐河昶旭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曲立鬆說。而這正是唐河縣破解中小生豬養殖場發展競爭力弱、探索“養加銷智聯”融合發展的縮影。

抱團成鏈,從單打獨鬥到共生共贏

豬糧安天下。

唐河縣作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2024年生豬出欄126.73萬頭,產值達19.3億元。但全縣357家規模豬場中,中小養殖場戶佔比高、生產管理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一直制約着生豬產業發展。

“過去飼料漲價不敢囤,豬價波動心發慌,一場疫病可能就血本無歸。”源潭鎮三王莊村的唐河縣鵬華農牧有限公司負責人郭鵬的話道出了衆多中小養殖戶的困境。

爲打破這一困局,唐河縣積極探索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唐河縣畜牧發展中心主任王峰介紹,在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下,唐河縣通過對中小養豬場智能化改造升級、專業化託管服務、數智技術賦能和產業鏈上下游縱向及中小規模豬場的橫向結合,打造新型生豬產業融合發展聯合體,初步探索出“養加銷智聯”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實現養殖支撐加工、加工打造品牌、品牌佔領市場、市場反哺養殖、數智賦能全鏈、聯合實現共贏的良性循環。

2024年,由唐河縣畜牧發展中心牽頭,當地養豬龍頭企業唐河縣鴻瑞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帶頭成立了生豬產業融合發展聯合體,如今已吸納唐河、內鄉等5縣區35家企業,成員涵蓋養殖、動保、發酵原料、飼料、屠宰、加工等全產業鏈。“聯合體就像一條鏈,把上下游企業串聯起來,讓每個環節都能共享資源、共擔風險。”唐河縣鴻瑞牧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延恩說。

在這個聯合體中,“利潤重置、讓利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是核心。目前,聯合體成員生豬年出欄量達100萬頭以上;引導飼料廠以代加工方式向養殖戶讓利;聯合體內即將運營的桐凰食品加工廠每驗收一頭合格生豬將反哺養殖場一部分利潤;與上農實業、大紅門等企業簽訂協議,打通銷售渠道,加快“調豬變調肉”步伐,以此來提高養殖場盈利能力,形成飼料廠市場穩定、養殖場降本增效、食品廠原料供應穩定的產業閉環,實現“1+1>2”的效果。

孤舉者難起,衆行者易趨。區域聯合、抱團發展,讓中小養殖戶有了較爲堅實的後盾。“加入聯合體後飼料有保障,銷路不用愁,還學到很多養殖技術,對接下來的養殖更有信心了。”養殖800多頭仔豬的郭鵬說,特別是現在豬舍內安裝了監控系統能實現觀察無死角,通過自動巡舍能夠及時通過豬的臥姿、狀態,判斷豬的健康狀況,來及時採取措施應對。

數智賦能,科技讓傳統養殖“換道超車”

“以前餵豬憑經驗,現在全靠數據決策。”在源潭鎮徐崗村唐河縣天鴻牧業有限公司養殖場外,負責人禹昊坤介紹,養殖場通過智能化改造、豬舍安裝空氣過濾系統、優化豬舍養殖環境,實現仔豬腹瀉及呼吸道疾病發生率顯著降低;視頻巡舍代替人工巡舍,降低人員進入豬舍頻率,減少人豬接觸,豬隻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RDMS實時動態智能管理系統可根據豬羣生長階段自動調整溫溼度、氨氣濃度等環境參數。

按照“基礎條件好、養殖理念先進、轉型發展意願強”原則,唐河縣統籌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試點項目資金1100萬元,篩選了20家中小規模生豬養殖場爲試點,採取“先建後補”等方式,實施智能化改造,安裝空氣過濾系統,以點帶面,梯次推進。目前,包括唐河縣天鴻牧業有限公司在內的20個試點養殖場改造任務已全部完成。

“智能化設施升級改造20個單元,項目總投資99.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66萬元。改造後的養殖成本大幅降低,僅人力成本就降了一半多。”禹昊坤高興地說。

“現在是‘人在室內坐,豬在舍中養’。”見到郭鵬時,他正坐在電腦前查看豬舍內情況。郭鵬介紹:“這次智能化設施升級改造4個單元、安裝空氣過濾系統16個單元。經過智能化改造,一方面降低人工成本、減少人豬接觸次數;另一方面空氣過濾系統保障了豬舍養殖環境,冬季也能安心養豬了。”

針對中小養殖場老舊豬舍改造難的問題,唐河縣推廣鴻瑞牧業自主研發的AI數字化管理平臺RDMS系統,通過AI分析建立飼養環境模型和智能化精準飼餵模型,讓豬羣均勻度提升15%,飼料利用率提升11%。豬舍空氣過濾系統的安裝,讓20個完成智能化改造養殖場春冬季節豬腹瀉及呼吸道疾病發生率大幅下降。

“技術推廣不能搞‘一刀切’。”唐河縣畜牧發展中心科技特派員曲平安介紹,縣裡篩選不同規模養殖場戶試點,形成7種可複製的改造模板,從200頭至1000頭育肥場到50頭至400頭母豬場,都有量身定製的方案,通過“先建後補”政策和“智慧畜牧貸”產品,解決生豬養殖戶的資金難題。

技術賦能讓中小養殖戶實現了“降本增效”的質變,這種變化正是新質生產力在傳統農業領域的生動實踐。郭延恩算了一筆賬:“應用RDMS系統後,智能化精準飼餵讓料肉比從2.7∶1優化至2.48∶1,每頭生豬節約飼料22公斤,減少飼料投入約62元;人均管理豬隻數從500頭增至3000頭,勞動力成本降低60%;成活率從90%增加至95%,平均每頭利潤增加27元;動保投入節約40%,從頭均75元降低至45元;生產效率提高7.4%,生豬平均出欄時間由175天降至162天;採用節能型環控設備,精準控溫可節約水電20%。”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發展,從技術創新到數智引領,唐河縣的探索推動中小養殖場戶破解生存難題、拓寬發展空間、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生豬產業的良性循環。正如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所言:“在縣域內分區域、分階段、分類別對中小規模養殖場戶進行智能化、規範化改造提升,探索打造‘裝備+養殖+服務’一體化全鏈條現代養殖聯合體,創新性走出一條與龍頭企業互補的差異化、智能化、設施化發展道路,形成可實施、可推廣、可持續的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整縣解決方案,全面提升河南省生豬產業降本增效抗風險能力,帶動中小養殖場戶穩產增收。”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