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規風險-臺自行車龍頭遭美扣押令 從品質到合規 全球供應鏈新考驗
國內知名自行車龍頭被美扣押令,合規風險成攸關存亡的結構性挑戰。圖/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製造」向來是品質的代名詞,如今卻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國內知名自行車龍頭被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以強迫勞動疑慮爲由,發佈暫扣放行令(WRO),禁止其產品進入美國市場。這起事件不僅是單一企業的營收受創,更是對整個出口導向型臺灣產業的當頭棒喝:合規已經不是選項,而是生死存亡的門檻。
CBP引用國際勞工組織(ILO)強迫勞動指標,指向供應鏈存在濫用勞工脆弱性、債務束縛、拖欠工資與過度加班等跡象。短短一紙命令,就足以讓企業4到5%的營收憑空蒸發。這並非單純的財務挫折,而是制度性風險的揭露。當世界兩大經濟體同步收緊供應鏈規範時,臺灣若仍停留在成本導向的應付心態,勢必在國際市場逐步被邊緣化。
美國與歐盟在這場規則重塑中,雖路徑不同,卻殊途同歸。美國依《1930年關稅法》第307條,禁止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進口,近年更頻繁透過WRO進行「點穴式」扣押,只要有「合理懷疑」,貨物就會在邊境被攔下。
2021年施行的《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更設下「可反駁推定」,預設涉疆產品皆有問題,企業必須提交完整證據鏈才能洗清嫌疑。這是一種「寧殺錯、不放過」的邊境管制邏輯。
反觀歐盟,則強調「事前預防」。將於2027年實施的《禁止強迫勞動商品規則》,直接全面封殺涉強迫勞動商品;而《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則進一步把人權與環境風險納入公司治理核心,要求董事會承擔責任,違者最高可被課以全球營收5%的罰款,甚至承擔民事賠償。
在硬法之外,還有一套軟法體系正在緊密運作。責任商業聯盟(RBA)的行爲準則與驗證稽覈計劃(VAP),已成爲跨國品牌選擇供應商的基本門票。外籍移工的招募費用、合約透明度、加班工時,無一不是稽覈核心。
RBA所倡導的「零付費政策」早已不再是口號,而是能否接單的生死線。再加上聯合國《工商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ILO核心公約、OECD《盡職調查指南》、以及SA8000、Sedex/SMETA、FLA與RMI等規範,企業若不內化這些要求,不僅難以通過稽覈,更難以獲得國際品牌的信任。
這些看似「自律」的標準,實則透過契約綁定與市場壓力,形成比法律更嚴苛的「軟性鐵籠」。
臺灣產業必須從這次事件汲取三大教訓。第一,合規風險就是營收風險。這不只是財務部門的計算題,而是攸關存亡的結構性挑戰。
第二,供應鏈管理必須深耕到Tier-N層級。單純追溯原料來源已經不足,必須正視移工招聘、仲介費用與勞工申訴管道,否則再精美的產品也會被拒於門外。第三,治理必須前移到董事會。合規不再是法務或永續部門的例行公事,而是攸關公司戰略的決策。
董事會若不主動承擔責任,將無法應對日益嚴苛的國際規範,甚至會讓企業陷入無可挽回的危機。
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們,合規不是負擔,而是競爭力。MIT的價值不再只是「品質優良」,而必須是「品質加上責任」。
若仍停留在「最低合規成本」思維,臺灣企業勢必在國際賽局中逐漸失血;但若能把合規內化爲品牌與治理的一部分,將風險轉化爲優勢,臺灣完全有機會在這波全球供應鏈重整中逆勢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