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區包公街道:固危房解民憂 以“心”換“新”暖民心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在合肥市包河區包公街道寧國新村社區蕪湖路197號齊雲巷,三幢始建於1952年的蘇式建築曾是居民心中的“愁疙瘩”。這些磚木結構的老樓歷經七十餘載風雨,已被鑑定爲D級危房。更棘手的是,作爲原國有企業職工宿舍,產權單位因經營困難無力承擔解危資金,居民的擔憂與日俱增。
面對難題,寧國新村社區黨委主動靠前,以“破題”思維啃下硬骨頭。社區成立由“兩委”、產權單位、羣衆代表組成的解危協調小組,數十輪走訪協商中,既傾聽居民對“住得安全”的迫切訴求,也理解產權單位的資金困境。一次偶然的契機,工作組捕捉到產權單位計劃將主樓租賃給大家養老公司的信息,隨即主動對接,反覆溝通危房改造的緊迫性與居民的期盼。最終,大家養老公司被社區黨委爲民辦事的誠意打動。此次危房改造寧國新村社區通過利用閒置資源引入第三方機構,資本介入確保了危房改造資金。同時優化改造方案,結合實際保留建築的歷史風貌,並邀請羣衆全流程參與改造。
寧國新村社區的實踐,正是包公街道危房解危工作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包公街道始終將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推進全域危房治理。街道成立由主要領導牽頭的解危專班,聯動黨政辦、建設辦、應急辦等多部門,將危房巡查納入社區網格化管理,紅色小管家、網格員、物業人員形成“動態監測網”,雨雪等惡劣天氣更是加密巡查、提前預警,築牢安全底線。
從“點”的突破到“面”的推進,街道已啃下多個硬骨頭:2024年市科委宿舍作爲省市首個危房重建項目已交付居民;2025年蕪湖路197號齊雲巷項目、省糧食局宿舍危房翻建項目等已正式啓動施工環節。截至目前,街道8處C、D級危房中,4處D級危房已通過重建、翻建、加固等方式推進解危,剩餘項目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從寧國新村社區的“破牆”實踐,到全街上下的“攻堅”行動,包公街道始終以“解民憂”爲出發點,用“硬措施”破解“硬骨頭”,讓危房變安房,讓民心更暖心,用實際行動書寫着基層治理的民生答卷。(高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