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區:安康守護”暖人心 銀齡服務讓晚年生活有溫度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在合肥市包河區北澇圩社區,一個個帶有愛心標識的“守護安康”回收桶,正悄然改寫着社區老人的生活日常。這些靜靜立在老人家門口的容器,承載着社區用精細化治理編織的“幸福網”,讓銀髮歲月裡的安全感與溫暖感觸手可及。
從“民生需求”到“服務支點”:小安康桶裡的大民生
回遷小區海棠苑、榮華苑的樓道間,銀髮身影日漸增多。社區黨總支在走訪中發現,對獨居老人而言,處理日常廢棄物這樁“小事”可能是體力難題;對空巢家庭來說,日復一日的寂靜裡,藏着無人傾聽的孤獨。“既要解決實際困難,更要焐熱老人的心”,基於這份考量,“守護安康”項目應運而生——給小區重點老人配備專屬回收桶,讓上門收取廢棄物成爲觀察生活、傳遞關懷的窗口。
從“大門緊閉”到“敞開心扉”:用真誠之心敲開幸福之門
項目啓動之初,並非所有老人都能立刻接納這份關懷。82歲的孟奶奶就是如此,子女在外地的她習慣了獨來獨往,面對上門的志願者,總以“鐵將軍把門”迴應。志願者小陳第一次送桶時,只聽到門內傳來一句“放門口就行”;接連幾日,安康桶雖被按時清空,門後的老人卻始終不願露面。
志願者們沒有退縮,轉而用“潤物細無聲”的持續打動老人:每天準時送來乾淨空桶,默默取走廢棄物,風雨無阻從不缺席。當了解到孟奶奶最牽掛外地讀大學的孫子,他們輾轉聯繫其子女,帶回了孩子參加機器人比賽獲獎的照片。那天清晨,小陳換桶時輕聲說:“孟奶奶,您孫子得獎了,給您看看照片?”門縫後沉默片刻,門緩緩打開了。看着照片裡孫子的笑臉,老人眼眶溼潤,志願者安靜陪伴的身影,成了此刻最溫暖的背景。
從“精準服務”到“幸福綻放”:立體檔案裡的“私人訂製”
讓服務直抵心坎,前提是“知老人所想,懂老人所需”。社區黨總支帶着網格員逐戶走訪,爲每位老人建立“立體檔案”:張奶奶有糖尿病,每週三測血糖的志願者從不缺席;李大爺愛聽黃梅戲,上門時總會多帶一段新唱段;王家來老人盼着證明自己“還硬朗”,每次見到志願者就開心彙報:“今天我自己倒了半桶垃圾,腿腳利索着呢!”
從“單一服務”到“幸福網絡”:讓關愛在鄰里間流淌
如今在北澇圩社區,這隻小小的安康桶早已超越了收納功能:它是“聽診器”,捕捉着老人的健康信號;是“警報器”,及時發現生活中的潛在風險;更是“鏈接器”,讓鄰里溫情在每日互動中悄然傳遞。
目前,該項目已覆蓋社區21名獨居、空巢及行動不便老人,組建“海棠紅”志願服務隊1支,吸納志願者22人,累計提供各類幫扶服務超50次。在這充滿溫度的社區裡,“老有所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每天準時響起的腳步聲、記滿心願的服務檯賬、老人臉上舒展的笑容。這份穩穩的幸福,正紮根在社區的每個角落,綻放出溫暖而持久的光芒。(胡曉鬆 徐慧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