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椿科技董事長程天縱專訪》產品打差異化,與美、歐、中、日拚勝出機器人闢新藍海 微型化掌先機

各國積極發展機器人產業,各有基礎及優勢,和椿科技董事長程天縱認爲「臺灣應要有明確的產業政策,且擺脫代工思維」,他認爲朝向「微型化」來發展,或許可找到差異化的利基。圖/王德爲

更多《面對面》新聞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各國都在積極發展機器人產業,各有基礎及優勢,程天縱認爲「臺灣應要有明確的產業政策,且擺脫代工思維」,他認爲朝向「微型化」來發展,或許可找到差異化的利基。

在輝達等大廠帶動下,Physical AI(物理AI)成爲產業界下一個重要趨勢,包括美、歐、中、日等國家,在發展機器人產業時,背後各有不同的推動力。美國以軍事國防爲主,日本這個國家對於機器人一直有夢想,從卡通「原子小金剛」、「哆啦A夢」,可看得出來。歐洲以德國爲例,側重於重工業。至於中國市場一切以發展經濟爲主。

比較可惜的是,臺灣產業長期聚焦於生產製造上游,雖有強大的供應鏈代工優勢,但卻缺乏龍頭及系統整合能力,亦沒有跟上高度智慧需求的移動應用,導致在AMR(自主移動機器人)、自駕、服務型機器人等領域,較其他國家落後。

程天縱認爲,產業鏈就好像「舞龍」一樣,要跟着「龍頭」,才能舞得漂亮。過去,臺灣跟着的「龍頭」都是國外大廠。而舞龍要舞得好,前方需要有一顆「龍珠」,而這個龍珠就是「政府的政策」。回想當初李國鼎的一項重要政策,成就臺灣爲半導體產業王國,就可知產業政策的重要性。

在全球主要國家與大廠競逐機器人產業之際,臺灣是否仍有路可走?程天縱認爲,臺灣可以朝「微型化」(奈米級、醫療應用)或「巨大化」(大型特種機器人)的方向來走。國際大廠現在着重於虛擬世界大腦的發展,然而臺灣的IC可以做到奈米級,加上矽光子的光傳導,如果發展「微型化機器人」,結合臺灣半導體和光通訊的優勢,是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