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圍場:馬鈴薯儲庫變“技能課堂”精準送教激活鄉村新動能
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進入八月,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即將進入馬鈴薯收穫期。在圍場,作爲傳統存放馬鈴薯場所的馬鈴薯儲庫,正以“技能課堂”的新身份,爲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澎湃動力。
作爲農業大縣,圍場農民羣體龐大,其中脫貧人口占比較高,提升農戶技能水平、助力產業發展一直是核心任務。然而,過去“集中授課與農忙衝突、內容偏理論、形式單一”的傳統培訓模式,常讓農民“難參與、學不進、用不上”,培訓投入與農戶實際獲得感存在落差。
爲提升農戶技術水平,圍場創新培訓模式,將農技培訓深度嵌入生產鏈,摒棄固定時間地點,精準對接各儲庫挖芽高峰期,將課堂直接設在勞作現場。培訓內容設置緊扣生產需求,圍繞挖芽核心環節,邀請農業專家與“土專家”現場演示,傳授“穩準快”手法、分級標準、安全規範及損耗控制等實用技巧。
這些“看得見、摸得着、馬上用”的知識,點燃農民學習熱情,農民利用工休間隙即可參與,有效解決“工學矛盾”。形式上更告別單向灌輸,採用“現場示範+即時實操+即時糾偏+經驗交流”的互動模式:農民當場練習,專家手把手指導;鼓勵分享“土辦法”,再由專家提煉總結,形成“邊幹邊學、邊學邊用”的濃厚氛圍。截至目前,培訓靈活開展20餘場,惠及超3000人次。
實實在在的成效是培訓效果的最佳展現。農民挖芽技能大幅提升,馬鈴薯芽塊重量精準控制在40—50克,頂芽開切利用頂端優勢,優質芽塊比例提高20%;通過嚴格切刀消毒和芽塊拌種,病害感染率降低10%。技能提升縮短工期、降低損耗,帶動售價提高,受訓農戶人均季節性增收超3600元,爲鞏固脫貧成果提供有力支撐。更關鍵的是,農民對培訓的態度從“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主動詢問後續安排,培訓公信力與認可度顯著提升。
技能培訓唯有沉到生產一線,緊扣農時、貼合需求、創新形式,才能將知識轉化爲生產力。目前,當地正以此模式爲基礎,組建涵蓋種植、畜牧、動植物防疫、馬鈴薯產業、林業產業等5個方向的服務指導組,在“春種、夏管、秋收、冬藏”各關鍵農時,深入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開展技術指導,力求惠及更多農民,讓技能成爲打開產業致富之門的“金鑰匙”,爲鄉村振興持續注入新動能。(楊潤、李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