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科技賦能 馬鈴薯種植開啓新篇章
近日,文水縣南武鄉西莊村的千畝馬鈴薯田異常熱鬧,一場別開生面的馬鈴薯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演示培訓會在這裡舉行,省、市農業部門專家與當地種糧能手齊聚田間,共同見證“鐵疙瘩”如何讓傳統種植業煥發新生。
“轟隆隆……”伴隨着一陣轟鳴,一臺臺馬鈴薯聯合收穫機在田壟間緩緩前行,旋轉的剷刀深入土壤,裹挾着泥土的馬鈴薯被傳送帶送入機體,經過震動篩分離,飽滿的薯塊便滾落入隨行的集箱中。不到半小時,一片田地就完成了收穫。
“大夥兒仔細看,這臺機器能一次性完成挖掘、分離、集箱三道工序。”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總站的工程師站在田埂上講解,“過去十個人埋頭幹一天的活,現在它三個小時就能搞定,還能減少薯塊破損。”現場觀摩的種植戶們紛紛拿出手機拍攝:“這機器可真頂用!往年收土豆,我家五畝地得請八個親戚幫忙,累得腰痠背痛還收不乾淨。”
在演示現場,文水振華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振華正忙着指揮工人將收穫的馬鈴薯裝車。看着半掛車在兩小時內就裝滿了金燦燦的薯塊,他激動地講起了六年前創業時的情景。
“2018年剛種土豆時,真是把人熬脫了層皮。”李振華蹲在田邊,指着土壤裡殘留的薯痕回憶,“那時候全靠人工點播,僱了12個工人,從早到晚幹了半個月才把50畝地種完。到了秋收,裝一車土豆得6個人忙一整天,遇上連陰雨,眼睜睜看着半畝地的土豆爛在泥裡。”
今年春天,李振華引進的馬鈴薯種植機徹底改變了這一切。“每畝地的人工成本從800元降到了500元,畝產反而從6000斤漲到了7500斤。真是應了那句話,以前種地靠力氣,現在靠科技!”
在西莊村的核心示範田裡,大家現場觀摩了馬鈴薯聯合收穫機、馬鈴薯打秧機、馬鈴薯種植機、無人機等設備的實操演示。這片1000畝的示範田,如今成了文水縣農業現代化的“樣板間”,輻射帶動周邊2000畝種植區,通過引進智能設備、開展技術集成示範,推動區域馬鈴薯種植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發展。
“我們根據文水的沙壤土特性,集成了‘深鬆播種+無人機植保+機械收穫’的全程機械化模式。”文水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通過引進智能設備,示範區已輻射帶動周邊2000畝種植區,推動馬鈴薯種植畝均增產1500斤。
培訓會上,市農業農村局的專家還爲農戶們講解了“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關鍵技術”“智能農機與綠色種植模式融合”等課程內容,並結合文水氣候特徵,詳細講解了從種到收的機械化作業標準。
夕陽西下,聯合收穫機仍在田間作業,新鮮的馬鈴薯不斷被挖掘出來。這場“田間課堂”,不僅展示了現代農業的“硬實力”,更讓文水的種植戶看到了科技賦能帶來的新希望。(記者 劉子璇)
呂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