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減碳怎麼走?“地溝油”做原料,中國有望撐起SAF 1200萬噸潛在產能

航空業減碳依然在路上,目前業內公認的更爲現實可行的是採用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替代航空煤油。

5月19日,在空客《可持續航空燃料媒體圓桌會》上指出,SAF在其全生命週期平均可減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能量密度高、製備方式靈活、與現有航空動力系統兼容度高等優勢,且無須對當前飛機和發動機結構進行重新設計。

在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提出的2050年實現全球航空業淨零碳排放的目標中,SAF可以有助於全行業完成整個目標的65%。

在SAF製備的技術路線上,目前SAF生產90%以上採用加氫處理酯和脂肪酸(HEFA)技術,主要以廢棄油脂(UCO,俗稱“地溝油”)爲原料;其他技術路徑則採用不同的原材料,如歐洲採用合成航空煤油,拉丁美洲更多采用醇制噴氣燃料(ATJ),當地酒精原材料較多。

不過,當前SAF的發展還面臨成本瓶頸、產能瓶頸等問題,而具備全方位發展優勢的中國當下SAF的需求卻不大,在原料、能源、技術等優勢撬動下,已有中國企業“走出去”,挖掘海外的市場。

成本瓶頸

從眼下實踐來看,SAF的價格比正常航空煤油要貴二到五倍,這也阻礙了其進一步應用。

從全球實踐來看,現階段基本均需要政府爲提升SAF的產量提供財政⽀持,否則航空業很難彌補傳統航空燃油與SAF之間⾼昂的溢價。

“SAF是航空業脫碳的唯一現實選擇,但買單者必須跨越成本鴻溝。”空客CEO傅裡這句話在行業內廣爲流傳。

2023年,美國政府通過聯邦航空管理局(FAA)啓動了“航空燃料可持續轉型”(“FAST”)撥款計劃,重點是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該計劃撥款2.445億美元,用於支持與SAF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涵蓋生產、運輸、混合和儲存。

空客中國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事務負責人任潔瓊,在接受包括時代財經在內的媒體採訪時就指出,從歐美目前的SAF政策來看,歐洲更多是“大棒型”政策,以法案形式逐年強制增加SAF的添加比例;美國則是“胡蘿蔔”型政策,根據上游生產企業減碳效率給予財政補貼。

空客可持續航空燃料與碳移除生態系統負責人克萊爾·考夫曼(Claire Kauffmann)則進一步解釋,歐洲有政府方面的強制指令,可以給到生產者預見性,也會促進大規模採購(以降低成本);而美國SAF相關政策獲得了兩黨共同支持,“從經濟角度這是一個好產業,也能推動美國當地農民更多就業機會,同時也在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民航局頒佈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裡面提到,2021年到2025年可持續航空燃料累計消費量達到5萬噸,力爭2025年單年消費2萬噸。而2024年中國民航業航空煤油消費量約爲3900萬噸——換言之即使是5年累計量的5萬噸佔比也不到1%。

但當前,中國在航空業脫碳方面尚未系統聚焦在SAF產業的上下游上面,空客方面也較爲期待中國政府下一步更具體的政策導向。

中國發展前景廣闊

中國原材料儲量非常豐富,覆蓋廢棄油脂、農業與林業廢棄物、城市有機垃圾及工業尾氣等,也讓各種技術路徑都有發展的土壤。

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可利用的SAF原料年可獲得量將支撐起高達1200萬噸的潛在產能,展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

在能源支持方面,中國已成爲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風電與光伏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電力成本較國際平均水平低20%~30%,爲SAF生產大幅降低能耗成本。

技術與產業基礎亦是中國的一大亮點。在生物質轉化、煤化工、甲醇制燃料等關鍵技術領域,中國已積累了豐富經驗,並擁有廣泛的產業配套能力。

此外,中國強大的製造能力和工程執行力確保了SAF產業的快速推進和高效建設。從設備生產到工程落地,中國在成本控制、產能擴張和項目交付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在做內部的項目經營性分析時,如果一個項目是在歐洲,從最終財務決策到實際的項目落地,預估耗時三年,但同樣規模、工藝路徑的項目,在中國我們預估它僅需12~18個月。”任潔瓊補充稱,中國SAF產能到2030年大概率能超過5萬噸,而中國規模生產下帶來的成本優勢,都是其他國家和地區難以比擬的長處。

從當前國際SAF市場來看,產能面臨瓶頸——現有工廠生產穩定性不足,新增項目又因資金壓力頻頻擱置。而中國SAF生廠商一直以來面臨訂單不足、難以實現連續化生產的問題,導致盈利能力較低,因此出口以滿足訂單需求則成爲了大勢所趨。

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UCO供應國之一,去年出口量創下歷史新高。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UCO出口量接近300萬噸,價值26.4億美元,其中對美國出口額高達11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1日,民企嘉澳環保(603822.SH)發佈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近期獲得商務部等四部門批准,開展生物航油“白名單”出口先行先試,也是中國民營SAF生產商首次獲得出口許可。

有業內人士表示,預計隨着時間的推移,將有更多民營生產商被納入其中。

任潔瓊則認爲,這是一個比較正向的信號,一方面現在國內確實沒有太大的需求,除了國內民航局推行的SAF試點以外,更多的需求可能在海外,尤其是歐盟這種強制加註指令的出口等。

“另外一個方面,現在成品油的出口配額大多爲央企國企,這次也是第一次看到了民企能申請到現在的渠道,考慮到國內SAF生產企業有70%都是民營企業,此舉也有助於國內民企長久健康發展。”任潔瓊表示。

本文源自:時代財經

作者:何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