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員工感嘆,追趕中國咋這麼難
韓國《韓民族日報》7月3日文章,原題:現在是韓國迎頭趕上中國的時候了 一名在華韓國製造企業的員工表示:“我原本一直認爲,中國是與韓國截然不同的封閉市場。現在我意識到,韓國如果在中國無法取得成功,就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同時,他也感嘆,韓國要想追趕中國在工業競爭力方面的優勢將有多麼困難。
他原本以爲,中國消費者購買國貨是愛國使然,但沒想到的是,中國消費者在選擇產品時非常理性,注重性價比。考慮到中國在諸如手機、汽車等尖端產品方面已取得巨大進步,這令其他國家的產品很難與之競爭。中國電動汽車的智能水平已達到如此水準:駕駛過程中只要問一句“那是什麼建築?”或“我面前開的是什麼車?”汽車的內置人工智能系統就會進行分析並給出詳細解釋。DeepSeek發佈在全球範圍內引起轟動,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這名韓國員工說:“當你看到(中國產的)自動駕駛汽車性能優於特斯拉,看到人形機器人在大廳裡四處走動並(與人)握手交流時,難免會產生‘我們還有可能趕上中國嗎’的疑問。”即便中國足球運動員在場上不盡人意,但如果舉行機器人世界盃,中國無疑會是冠軍。對中國的對手來說,不僅中國的技術進步難以匹敵,且中國還在不斷取得驚人進步,同時能保證所有這些買得起。
近幾年中國在技術實力方面的進步速度令人驚歎不已。在此期間,美國竭力阻止先進技術流入中國,但中國不斷推出新技術發展成果,毫不退縮。華爲突破技術封鎖推出的智能手機,性能比肩三星和蘋果手機。DeepSeek性能與 OpenAI的ChatGPT不相上下。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產業中也佔據主導地位。韓國企業通過生產高性能三元鋰電池並與中國競爭對手區分開來而得以生存,但如今它們正陷入困境,因爲中國同行正在研發性能更優、價格低廉的電池。
通過助力本土企業以打造一個繁榮市場,中國培育出龍頭企業,將它們推向全球市場,這使得其他國家難以抗衡。中國產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已從追隨者轉變爲引領者。這背後是中國特有的產業政策在發揮作用。
爲增強韓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力,李在明總統已提名多位前商界人士擔任貿易和科學部長官。若這種情況在過去發生,他肯定會面臨批評聲浪。難道如今形勢已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過去被認爲“錯誤”的做法,如今看起來反倒成了“正確”選擇?追趕中國的發展策略值得深思。(作者Lee Wan,劉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