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大學校園向公衆開放咋就這麼難?

7月2日,新華網發佈評論《大學校園向公衆開放咋就這麼難?》。

以下爲全文:

隨着暑期臨近,高校大門爲何難“打開”的話題,又引發關注。

一種聲音是,大學校園向社會開放,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獨特作用,開得越大越好。也有人對校園開放表達擔憂,比如擔心干擾教學科研秩序、增加額外工作量、加大成本開支、升高交通及治安風險、容易被商業機構利用牟利等。

對此,教育部官網曾在發佈有關政協提案答覆意見時明確表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衆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於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近年來很多高校陸續向社會開放,如在旅遊旺季增加更多預約名額,推出校園固定旅遊線路,組織志願者提供引導講解服務等,但是高校開放的話題爲何還總能引發爭論呢?

關鍵還在於“落差感”——校園開放度以及對外開放過程中相關管理程序設置與社會公衆期待存在差距。

曾經,高校大門普遍敞開,校友返校、市民健身、親子游園、學術交流成爲校園常態。

疫情期間,高校嚴格入校管控。然而在經濟社會恢復常態後的今天,不少學校還是“扭扭捏捏”,校園大門“欲開又止”——

有的採取網上預約“限制性開放”,但不是名額太少就是預約程序繁瑣卡頓,不僅需填報身份信息,還得人臉識別,將便民流程變成“通關測試”;有的像是“擠牙膏”,沒預約平臺不說,還僅限週末刷身份證入校;有的乾脆仍採取全時段封閉,民衆壓根找不到入校渠道。有網友坦言,想進學校還得“有關係”,或花錢找“黃牛”。

這種規避管理難度、維持“校內平靜”的做法,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維落後、校園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現。

大學開放,貴在真誠,重在落實。化解“開放落差”,需要高校管理者正視公衆對重回校園、感受文化薰陶的合理期待,拿出勇氣和智慧,擔起社會責任,摒棄封閉思維,讓大學回歸其作爲公共空間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