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建超車美國 川普口號難追趕

(圖/中新社)

過去20多年中國大陸大幅投入資金與人力在基礎建設,被冠上「基建魔人」的名號,最受關注的當然就是高鐵。全國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中97%都有高鐵,公里數佔全世界的7成以上。美國東岸雖也有加速鐵路Acela,但全長僅734公里,最高時速僅240公里,與大陸的時速350公里相差甚大,且行駛非專用高鐵軌道,所以平均時速才110公里,也難怪有人主張美國的高鐵裡數根本是零。

今年8月Acela更換新車廂,最高時速可達256公里,但能否讓美國擺脫零裡數的污名仍待觀察。正在興建中的洛杉磯至拉斯維加斯路段時速可達300公里,全長則僅有351公里,預計還有3年完成。至於更重要的洛杉磯到舊金山貫穿加州南北的高鐵,則要到2030年以後纔會通車。

美國曾是高速公路里程數最多的國家,爲了扶植汽車工業,自1950年代開始州際公路的興建,總裡數約8萬公里。儘管晚了30多年,中國大陸修築高速公路也在瘋狂進行中,目前裡數近20萬,遍及幾乎所有人口超過20萬的城市。

世界第一座機場是美國馬里蘭州的大學公園機場,1909年就開始營運,目前美國國內大小機場近2萬個,其中約500個是國際機場。這是美國基建領先中國大陸的領域,因爲後者的國際機場不到100個。不過,美國國際機場顯得老舊,而大陸的新機場無論在硬體設計、聯外道路及軟體的各項服務功能上,都會讓整天喊「美國第一」的川普總統汗顏。

美國除了有長達500多公里的伊利運河外,還有尚普蘭湖運河、奧斯維格運河,以及卡尤加—賽內卡運河。這些都是200年前紐約州所完成的。除了紐約之外,美東地區許多州紛紛開鑿運河,形成一個綿密的水路網。不過,在19世紀末期,內陸水路運輸幾乎已被鐵路取代,如今伊利運河的用途主要在於觀光。

美國在19世紀曾是世界交通基礎建設的領航者,除運河外,最著名的應是由中國1萬2千名勞工參與興建完成、跨美洲大陸的太平洋鐵路,隨後在該世紀的70至80年代,他們也投入修建美國70多條鐵路。總計美國在該世紀修建了25萬公里的鐵路,是世界之冠。

至於目前在兩岸高度使用的地鐵(捷運),波士頓早在19世紀末期就開始營運,紐約、費城及芝加哥也都是這個時期完成,到了20世紀下半纔有華盛頓、舊金山、亞特蘭大、洛杉磯、巴爾的摩及邁阿密等大城市居民使用地鐵。中國大陸目前有將近50個城市擁有地鐵,其中40個以上是在本世紀纔開通,過去15年則超過35個。

19世紀前期的運河開鑿及後期的鐵軌鋪設,以及20世紀前期的地鐵及中期以後的州際高速公路快速蔓延,讓美國有將近200年的時間,是世界交通基礎建設的領航者,然而如今運河淪爲觀光用途、傳統鐵路目前主要功能爲貨運,地鐵也僅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真正的高鐵則缺乏,僅有高速公路還在發揮重要陸地運輸功能。

反觀中國大陸僅用了20多年,就快速在這些基礎建設上超越美國,其中除了有先進技術的複製及取得速度快等後發優勢,和經濟規模所帶來的效益外,政府是否有心投入纔是決定性的關鍵因素。

川普若想讓美國再次偉大,不能光靠喊口號,而是得投入大量資金,展現不願落人後的迫切感,纔有可能縮短差距。短期內要想超越中國在交通運輸方面的基礎建設,將是不切實際的樂觀想法。(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