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將”李健執掌榮耀120天:人事大變陣,百億美元豪賭AI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謝斯臨

圖片來源:時代週報記者攝

榮耀新任CEO李健曾以能謀敢打的“華爲悍將”之名爲業內熟知。

20多年前,他曾被華爲派駐到尼日利亞開拓市場,在40℃的盛暑裡,每天穿着西裝拎着電腦和投影儀,從早到晚拜訪客戶。李健甚至爲與一家公司的總裁見上一面,在門外苦候3個多小時。眼看未果之時,對方卻在廁所門口被李健堵了個正着,終是完成了這次“會見”。

這般努力之下,李健成功在3個月內簽下3000多萬美元的合同,一年後這一金額達到近2億美元,第三年則超過4億美元。連續四年,其所在尼日利亞代表處的業績在華爲全球市場裡排名第一。

飆升的業績幫助李健迅速從一名普通的產品經理升任尼日利亞代表處代表、西非地區部總裁以及歐洲片區總裁等,2017年其進入華爲監事會,參與過華爲的重大改革和戰略制定。

這份彪悍與狠勁,被李健帶到了如今的榮耀。2025年1月,榮耀突發換帥,執掌榮耀近十年的趙明宣告離去,曾任榮耀副董事長、董事、人力資源部總裁等職務的李健成功補位,並隨之開展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調整。目前距其上任,已經超過120天。

近期,榮耀完成對中國地區38個關鍵崗位的人員重新部署、競聘上崗,其中45%的崗位負責人有所調整,90後佔比達到24%。隨之,榮耀新商業模式拓展部總裁倪嘉悅、榮耀中國區零售部部長徐波等一系列高管離職。

與此同時,榮耀還在內部新增了AI新產業部門,同時將AI相關研發工作設定爲一級研發部門。而就在兩個月前,李健還曾宣佈發力AI,要在未來五年投入超過100億美元建設AI終端生態。

此外,在產品端榮耀也在同步“變陣”。4月來,榮耀推出了包括主打長續航的手機榮耀Power、電競性能旗艦手機榮耀GT Pro在內的多款性價比新品,試圖以此刺激市場,拉昇份額;而在渠道上,榮耀也開始更嚴厲的控貨,以實現產品價格的穩定。

在這一系列的努力背後,李健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構榮耀。

榮耀的焦慮

激烈的調整動作或許一定程度反映出榮耀的“焦慮”。

榮耀原是華爲旗下品牌,早期主打高性價比,用以填補華爲在中低端市場的空白。然而在2020年從華爲剝離後,榮耀的組織架構、產品戰略,乃至外部供應鏈和渠道全都只能推倒重來,在國內一度只剩下3%的市場份額。

不過,這也給了榮耀新的發展機會——一方面,藉由經銷商入股,榮耀與渠道側進行了深度捆綁,自此打通了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高速通道,補足了此前在線下渠道的短板;另一方面,脫胎於華爲的榮耀,也有了承接華爲此前用戶、發力高端化的先天優勢。

天時地利之下,榮耀得以快速回到舞臺中央,甚至數次站上行業第一的位置。國際數據公司IDC披露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榮耀以19.3%的市場份額霸佔榜首;2024年第一季度,榮耀再度以17.1%的市佔率位列第一。

讓人稍感遺憾的是,這樣的高光時刻未能持續太久。2024年,華爲帶着自研芯片和鴻蒙系統捲土重來,迅速奪回曾經的市場份額。而與華爲產品定位接近,都主打高端化、靠技術構建體驗、瞄準商務人羣,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連手機的UI、設計風格都有所類似的榮耀,隨之受到明顯衝擊。

再疊加上競爭對手小米、OPPO、vivo乃至蘋果在產品、價格上的瘋狂內卷,榮耀的生存空間更是受到進一步擠壓。

2024年一季度的高光時刻過後,榮耀在中國手機市場的份額一路下滑。IDC數據顯示,2024年二季度榮耀市佔率排名跌至第四;三季度、四季度榮耀跌至第五。2025年一季度,榮耀甚至已經開始跌出前五,淪爲others。

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同樣指出,2024年一季度之後,榮耀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路下滑,截至目前已連續四個季度環比下滑,連續兩個季度跌出了前五。

如何讓榮耀再度重返頭部陣營,是李健眼下的首要問題。

AI戰略明牌

AI成爲李健最先打出的一張“明牌”。

相比前任CEO趙明時常露面爲產品站臺,李健顯然更爲低調。直到上任兩個月後,他纔在今年3月舉辦的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首次公開亮相。

在這次公開演講中,李健高調宣佈:榮耀未來五年投入百億美元打造“阿爾法戰略”,逐步從智能手機制造商向全球領先的AI終端生態公司轉型。

這意味着,榮耀每年在AI上的投入將達到150億元,這一數字幾乎是近年來手機廠商公開表態中對於AI投入最大的一筆金額。榮耀想要藉此打造差異化的品牌形象,在市場競爭中尋得一席之地。

在Canalys分析師鍾曉磊看來,DeepSeek迅速走紅,再度激發了消費者和行業對AI能力的關注,也再次證明了當前技術格局下,廠商要建立開放兼容的生態佈局與高效的響應機制來保持在AI時代的領先地位。2024年,中國市場AI手機滲透率已達22%,預計在2025年將突破40%。

“AI手機以及操作系統等方向的持續創新,是廠商重塑市場格局及突破長期市場容量瓶頸的關鍵動能。”鍾曉磊表示。

現實問題是:AI的遠水能救得了榮耀的近火麼?

在算力和底層模型能力限制下,如今各家廠商做出來的AI功能都大差不差,均未做出突破式的創新。從Magic系列到X系列,榮耀幾乎每場新品發佈會都會強調AI影像、AI性能調度,但這些功能其他品牌也已經推出,甚至更早落地。

而缺乏真正落地應用場景的AI手機,並未能給各家手機廠商帶來實際的銷量提振。OPPO副總裁劉波就曾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AI目前還沒有到一個功能就讓用戶重新換一臺手機的程度,整個行業還處於不斷探索新功能和新需求的階段。

深度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指出,目前,AI受軟硬件功能限制,未能體現出足夠優勢,暫時不能明顯提振的手機銷量。展開而言,AI技術在手機的應用尚未達到消費者願爲其支付溢價的程度;另一方面,AI功能與硬件銷售強綁定模式與消費者“服務跨平臺延續”的需求存在矛盾。

張孝榮認爲,AI技術儲備和開放生態佈局可強化“科技硬實力”標籤,吸引偏好成長型投資的機構。這對衝刺IPO的榮耀而言頗有助益。若能將AI能力與跨設備生態、訂閱服務結合起來,形成“硬件+軟件+服務”的盈利閉環,將可能顯著提升估值。

渠道變革暗線

與高調宣揚的AI戰略相比,真正能夠帶動榮耀銷量提升的是那些更爲隱蔽的內部調整。在這些地方,李健展現出與保守、儒雅的趙明截然不同的風格。

比如在產品側,李健就一改以往趙明任期內榮耀對高端化的堅持,大量推出了更具性價比的新品。

僅在4月,榮耀發佈的新品就包括主打戶外長續航的榮耀Power,搭載8000mAh電池,國補到手價1699元起;定位電競性能旗艦的榮耀GT Pro,在搭載驍龍8至尊領先版的情況下,國補後售價3199元起;此外,低調發布的新機榮耀X70i和榮耀X60 GT,國補後也在千元級別。

張孝榮認爲,高性價比產品能快速吸引更多價格敏感型用戶,擴大市場份額,“不過也要注意平衡與高端市場的佈局,避免品牌形象單一化。”

又比如在渠道側,榮耀江蘇地區經銷商胡華如(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指出,榮耀已開始對訂貨數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不像之前一樣,想定多少就定多少。”

在胡華如看來,這一變化能幫助榮耀更好的實現控價,經銷商不至於因大量壓貨而導致價格內卷,避免消費者出現觀望的心態。“Power發佈後比較好賣,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爲榮耀對訂貨進行了限制,價格相對穩定,對於消費者來說,想購買就可以直接下手。”胡華如說。

供應鏈數據顯示,榮耀Power上市當週(4月14日-4月20日),國內手機市場份額大盤上漲約5%,榮耀重返市場前五,Power帶動榮耀在2000元到2500元手機市場裡份額排名第一。得益於此,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榮耀於W17(4月21日-4月27日)的全價位智能手機銷量排名中,以13.7%的銷量市佔率位列第三。這是自2024年二季度以來,榮耀首次重返這一位置。

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榮耀過去數月以來進行的人事調整,很大程序上也是爲了後續在渠道側進行更大的改革。

據雷峰網發文,因這一輪競聘上崗失利而離去的倪嘉悅,此前曾任榮耀中國區總裁,其在任期內主導通過激進的補貼政策解決榮耀面臨的渠道庫存問題。

這一政策在2023年時曾幫助榮耀高歌猛進迅速搶佔市場份額,但隨着2024年榮耀上市計劃的推進,榮耀無法在保證充足流水的前提下,拿出更多現金補貼渠道,導致渠道庫存積壓嚴重,進而影響了經銷商對於榮耀的信心。

如果想讓高度依賴線下渠道的榮耀重新回到市場舞臺的中央,李健必須找到方法重建經銷商的信心,只是這一點並不容易。胡華如指出,榮耀之前的使命和願景其實不夠清晰,新CEO上任之後雖然做出了一些調整,但在具體的執行方面,經銷商仍然沒有太強的感觸。

而一名湖南地區的榮耀經銷商更是向時代週報記者直言,他已經減少了在榮耀品牌的資金投入,“榮耀前幾年藉着華爲缺席的空擋發展起來,華爲迴歸之後榮耀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已經明顯下降,產品不保價進貨根本賺不到錢。”

本文源自: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