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碳稅延後一年表決爲淨零添不確定性 但減輕營運成本上漲壓力
▲歐洲籍貨櫃船公司造最多低碳排的新燃料船。(圖/達飛通運提供)
記者張佩芬/綜合報導
在美國總統川普領導下,上週五(18日)國際海事組織(IMO)17日投票通過,將全球海運碳稅表決延後一年,貨櫃船公司高階指出,短期內勢必會對2050海運淨零的目標產生不利,但主要貨櫃船公司還是會持續推動減碳的新燃料船建造;也有業界高階指出,船舶營運成本一再加高,碳稅能夠延後實施,對海運界有利,也給開發終極燃料多點時間。
一家貨櫃船公司高階分析,海運碳稅表決延後一年,除了法規時程延宕一年外,更會讓人信心動搖。川普總統的MAGA已經把世界貿易、海運攪的天翻地覆…,但不知4年任期過後是否還會延續目前的政策;造船政策嚴謹的船公司、還是會以長期的眼光來處理新船燃料的選擇。
另一家貨櫃船公司負責造船業務的高階主管則指出,目前只是將會議延期一年,後續會如何發展,還很大的不確定;而許多船公司的新造船從去年開,始對雙燃料主機的偏好明顯轉向LNG,LNG已經是很成熟的燃料種類。
臺船前董事長鄭文隆則指出,對造船廠來說,海運碳稅如果早實施並加重,舊船就會加速淘汰,有利造船廠接單。對於碳稅延後一年表決是否會讓減碳的新燃料船建造速度減緩,臺船高階認爲還要觀察。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則指出,去年1月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就已覆蓋航運業,開始計算船公司碳排放,船公司也開始對託運人收碳稅附加費(ETS),但因歐洲線競爭激烈,運價以全包方式計算且運價偏低,如今IMO將海運碳稅表決延後一年,歐盟的收費是否改變有待觀察。
謝志堅指出,不贊成收碳稅的主要是美國、沙烏地與俄羅斯,這三國都是產油大國,關係到其經濟利益,至於川普任期結束後,事件會如何發展不知。
業界高階則指出,中國原本贊成徵收,最後投票支持延後,應該與該國是造船大國有關;另外像新加坡、賴比瑞亞等權宜籍船國也反對海運碳稅;希臘、日本,南韓等選擇棄權,都是關係到造船與海運業利益,畢竟造成碳排的不只海運業,卻要讓海運業成爲最早開始承擔碳稅的一批並不公平。
海運碳稅原預定2027開始實施,擬透過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規則,削減航運業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排放約3%),但美國政府展開了一場以威脅關稅與經濟制裁爲手段的施壓行動,這對力推碳稅的歐盟是重大挫敗。
海運碳稅原意是透過對高污染船舶收取費用,促使航運業轉向使用更乾淨的燃料,目標在2050年前實現零碳排放。所徵收的資金將用於資助綠色燃料轉型及協助發展中國家。
屬於歐盟會員國的希臘,在這次投票中棄權,希臘官員表示:「淨零排放框架依賴尚未大規模商業化的燃料與技術,並對未使用者施加嚴厲懲罰,這將推高成本,因爲各公司將爭搶有限的供應。」希臘是全球主要海運大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