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魚遊在鹽鹼灘
本報記者 徐元鋒
“海魚遊進鹽鹼灘”,早就聽說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的適水產業發展得好。盛夏時節,出銀川市區個把小時車程,記者來到賀蘭縣的塘壩車間,目睹南美白對蝦在賀蘭山東麓的鹽鹼水中泛着銀光、大黃魚遊進黃河古灌區生態漁場,鹽鹼灘成了“聚寶盆”,改寫西北是“水產荒漠”的認知。
天下黃河富寧夏,但寧夏的鹽鹼化耕地近250萬畝,賀蘭縣是“重災區”。向鹽鹼地要效益,賀蘭縣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對蝦設施養殖集羣基地,依託冷水資源優勢培育虹鱒、鱘魚等高端品種,鱖魚養殖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苗種運輸成活率達99%。還通過稻漁立體種養模式,讓蟹田米溢價三成,大閘蟹畝產超百斤。賀蘭縣率先與集美大學、寧德師範學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在鹽鹼水中成功養殖大黃魚,部分營養指標超主產區數倍,並開展了青蟹、黃鰭鯛、石斑魚、大西洋鮭等“海魚陸養”規模化養殖。
且看一組數據:賀蘭縣養殖水面有5.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5萬噸,2024年綜合產值9億多元,同比增長16.3%。其中蝦蟹鱸等名優品種產量佔5.5%、產值佔22%。全縣水產品畝均單產1120公斤,是西北地區平均值的近5倍,位居西北首位,市場輻射周邊6個省區。
賀蘭縣委書記丁煒說:“我們精耕細作水產特色產業,依靠科技創新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統一。”
在銀川科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養殖大棚內巨大的養殖缸排排“站”,虹鱒、鱘魚等歡快遊弋。科技特派員石偉說,工廠化養殖與池塘養殖比,能耗降低兩成以上,土地和水資源消耗不到1/10。魚塘中還安裝了水質監測設備,能實時獲取水體含氧量、pH值、氨氮濃度等指標,通過物聯網進行遠程監控與分析,再自動調整增氧設備、投餌機等,讓魚塘環境保持最佳。
10年前,通過往鹽鹼水裡添加鉀鈣鎂調製出“人工海水”,寧夏藍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當地率先養殖南美白對蝦。在公司位於賀蘭縣的養殖基地5號大棚,南美白對蝦全年生產不斷供。目前公司可年產南美白對蝦12萬斤左右。企業負責人強佐洲介紹,傳統外塘養殖鯉魚、草魚等四大家魚,100萬元產值要消耗4萬立方米灌溉用水,而藍灣養殖缸裡的白對蝦僅需消耗62立方米水。
石偉開着電瓶車,帶記者參觀養殖基地,微風拂過,稻浪翻滾。10年前這裡是片荒灘,想種活樹都難。現在渠裡種水草,稻田養魚只用生物肥,灰喜鵲、白鷺、斑鳩等十來種鳥常來園區裡覓食。“以漁降鹽治鹼”效果好,賀蘭縣委副書記、立崗鎮黨委書記馬小平說:立崗鎮探索了輪養河蟹、羅氏沼蝦等,形成“魚蟹鬆土—稻稈還田—微生物分解”循環鏈,3年減少六成農藥使用,同步降低土壤鹽分達每千克3.55克;做到“黃河水—稻田水—養殖水”三級梯度利用,年節水120萬立方米。
賀蘭縣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邱文傑介紹,縣裡正謀劃“十五五”漁業重點項目,計劃引進企業打造萬畝零碳現代漁業科技產業園,規劃建設面積達1.1萬畝、總投資20億元,落地苗種繁育設施養殖示範區、大西洋鮭養殖核心區、水產品加工區、黃河“漁”文化展館等,建設水產重點實驗室,開發耐鹽鹼的水產品新品種。“鹽鹼地上漁歌嘹亮,賀蘭漁業未來可期!”邱文傑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