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贏回南高兩都纔是莊嚴承諾(沈迺訓)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羅智強說,明年地方大選未能贏得臺南、高雄其中一都者,將辭職負責的說法,引發輿論爭論。(丁治綱攝)
國民黨主席大選投票在即,多位候選人先後表達如當選後,在明年地方大選未能贏得臺南、高雄其中一都者,將辭職負責的說法。此舉或是爲彰顯對於南臺灣兩都在來年大選的重視程度而來,然而拋出承諾者在表態同時,似無一人提出具體策略,陳明如何佈局兩都選戰,反而不約而同選擇「南、高敗選就辭職」作爲展現決心的手段。此舉不免讓支持者質疑,不過是流俗的競選口號而已,如此心態必須加以指明。
過往,只有因地方大選重大失利導致黨主席職辭下臺之例。其一,2014年時任總統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當年底地方大選慘敗、僅取得六個縣市長席次後辭職下臺;其二,2022年時任總統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於當年底地方大選慘敗、僅取得五個縣市長席次後亦選擇辭職下臺。可見馬、蔡兩人皆是在「全國性慘敗」情況下承擔政治責任,並非針對單一縣市敗選。
再者,過往也僅有黨主席因重要執政縣市敗選而請辭之例,例如2014國民黨失去臺北市執政權。從未有過黨主席僅因未贏得某一縣市而下臺之例,何況南二都皆非國民黨執政縣市——臺南由民進黨長期執政逾30年;高雄除韓國瑜短暫一年半任期外,也爲民進黨長期執政二十餘年。國民黨在南部兩都深陷在野之久,可見要贏下其中一都,誠非易事。
若參選黨主席者僅爲爭取選票,就宣稱「未能奪下南、高其一即辭職」,此舉不啻爲消費兩都黨員與支持者的熱情。其一,一旦自己未當選,豈非爲當選者設立無謂的道德門檻?其二,若南二都之一勝出,難道可盡歸於黨主席輔選之功?國民黨上下莫忘2020與2024年地方勝選後「歸因謬誤」所造成的總統敗選教訓。其三,倘若南二都皆未奪下,但全臺整體得票與席次上升,黨主席是否仍會兌現辭職承諾?如此,恐反失信於南部支持者。
對於南、高兩都的支持者而言,所期盼的不是一位「以敗選爲前提」的黨主席,而是能端出具體戰略、積極佈局、整合資源的領導者。哪怕最終未當選黨主席,也能讓勝出者採納其策略,真正將臺南、高雄視爲一級戰區,全力投入、持續經營,直至奪回爲止。
唯有以具體戰略、資源配置與選戰藍圖迴應南、高支持者的期待,方稱得上是黨主席候選人應有的莊嚴承諾。如此,方能在2026大選中爲市長與議員候選人帶來真正的助力,而非虛幻的選舉語言。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