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逸樂行政當道 安全行政虛無(林騰鷂)

迎接韓國天團BLACKPINK開唱,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等六大景點點亮粉紅燈光。(高市觀光局提供/柯宗緯高雄傳真)

近年高雄、臺南兩市爭相舉辦大型演唱會與觀光嘉年華,城市燈火璀璨、煙火連天,地方首長樂於以此作爲政績展演,媒體也爭相歌頌「南方觀光奇蹟」。然而,在這些表象背後,卻隱藏着更深層的制度危機——逸樂行政當道,安全行政虛無。

一、娛樂治市的幻象。高雄市近年推動「演唱會經濟」,確實帶來短期的觀光收益。BLACKPINK、五月天、張惠妹等接連登場,飯店一房難求、夜市人潮洶涌。但在行政學的角度,這類活動屬「逸樂行政」(hedonic administration)——以娛樂、消費、短期快感包裝政績,卻稀釋了政府對公共安全、社會基礎設施與長期治理的注意力。

同樣地,臺南市以「建城四百年」爲名,舉辦大規模燈會、音樂節與城市派對。這些活動固然能拉擡人氣,但當民衆的生活安全與都市環境問題屢被延宕——如道路坑洞頻仍、淹水老問題未解、交通死角未整、火警與工安頻傳——所謂「城市慶典」便成了「治績煙火」,在歡呼聲中掩蓋制度的裂縫。

二、治績轉移與行政虛化。逸樂行政的本質,是將公共資源導向「可見的、可拍的」表演,而非「不可見但關鍵」的治理工作。

高雄市政府動員大量經費修繕體育場、布建燈光、舉辦跨年、海洋節與音樂祭,卻在公共安全檢查、建築耐震、交通疏導、災防體系等面向明顯鬆散。

日前強風暴雨期間,多處積水、排水不及,甚至有市區電箱爆裂;臺南亦有工地圍籬倒塌、電線杆斷裂等事件,顯示城市防災能量與設備維護早已落後。

這種「行政注意力偏差」是典型的制度性問題。地方首長追求「滿意度」與「曝光率」,於是將行政焦點轉向可視化的活動;而議會與媒體受限於「事件驅動」,也傾向關注演唱會票房與人潮,卻忽略都市基礎安全、建管疏失與財政紀律。結果是,政府愈來愈像活動公司,愈來愈不像治理機關。

三、公共安全成爲「成本中心」。更令人憂慮的是,在預算結構上,地方政府的支出重心早已傾斜。

以高雄、臺南兩市爲例,行銷與觀光活動預算逐年增加,分別超過二十億元;反之,消防、工安與防災等項目編列卻趨於停滯,甚至縮減。當行政資源以「娛樂可見度」爲導向,安全行政反成「成本中心」,自然被邊緣化。

今年多起公安事故已顯示出制度性疲乏:工地坍塌、老屋火警、交通死傷率居高不下。每當意外發生,地方政府多以「突發事件」帶過,缺乏系統性檢討與持續改進。這正是安全行政虛無化的具體表現——預算失衡、制度無力、監督缺席。

四、臨牀憲法學的警示。從臨牀憲法學的觀點觀之,行政權的首要義務在於維護人民生命與財產安全。《中華民國憲法》第15條明定國家應保障人民之生存、工作及財產權!地方政府既爲國家行政體系的一環,自不得以娛樂活動取代公共安全之責。

若行政體系將「施政滿意度」建立在娛樂消費上,而忽略「行政正當性」之核心——安全、秩序與法治,那便是違反憲法所揭示的「國家目的功能」。

在民主政治下,人民確實需要快樂與文化活動;但在法治國架構下,政府更應守住「安全底線」。沒有安全,何來幸福?沒有制度,何談城市?

五、結語:從逸樂迴歸務實。高雄與臺南的經驗提醒我們:城市的繁華若僅建立於舞臺燈光與羣衆狂歡,終將在一次災難、一次停電或一次倒塌中崩解。真正的城市競爭力,不在演唱會的音量,而在基層制度的穩固。

地方政府若能將活動預算部分挪回公共設施維護、防災教育、基層消防與工安檢查,並建立透明的預算審查與民衆監督機制,纔是真正的「民主進階」。否則,所謂「幸福城市」不過是紙糊的繁榮,政客在舞臺上揮手,基層人民卻只能在破洞的馬路與閃爍的路燈下默默忍受!(作者爲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