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政府制度失能 虛僞文化當道(汪志雄)
臺灣社會習慣用情緒化的濫情僞善來處理問題,卻缺乏制度與理性的思考。遇到災難,人民犧牲被浪漫化,政府責任卻被模糊;遇到日常小事,道德說教取代了尊重,理性討論反而消失。(翻攝王婉諭Threads)
日前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重創光復鄉市區,在救援的新聞畫面中,出現大批手持鏟子、鋤頭甚至徒手挖掘的平民身影,被媒體譽爲「鏟子超人」。與此同時,臺北捷運上一名老婦疑似逼年輕人讓座,多次用手中的袋子敲打對方,但由於車廂內仍有許多空位,最終引發年輕人不滿飛踢反擊,引發社會關注。
這兩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卻共同揭示出臺灣價值觀的錯置與社會氛圍的扭曲,反映出臺灣文化的虛僞性。臺灣社會習慣用情緒化的濫情僞善來處理問題,卻缺乏制度與理性的思考。遇到災難,人民犧牲被浪漫化,政府責任卻被模糊;遇到日常小事,道德說教取代了尊重,理性討論反而消失。這種處理方式,正是臺灣虛僞文化的根源。
當人民在災情善後一窩蜂挺身而出時,我們稱之爲「感動」;當年輕人被迫讓座時,我們稱之爲「博愛」。善意在這樣的語境裡被曲解爲「不得不」,成爲一種追風式的道德綁架與社會壓力,而非出自原始天然的選擇。
久而久之,臺灣社會充斥着虛假的集體美德,大家口頭上都在歌頌「人情味」、「互助精神」,但在制度與日常中卻充滿「冷漠」、「對立」與「強迫」。
要擺脫這種虛僞文化,臺灣必須正視兩件事。
第一,救災不能再依賴「鏟子超人」式的浪漫化補救,而應透過制度強化、裝備更新與責任釐清,讓專業取代民間無奈。
第二,公共倫理應迴歸尊重與自願,博愛座應去除特權化與道德綁架,讓讓座成爲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被迫的表演。
臺灣人喜歡在集體情緒上彰顯道德感,卻缺乏制度上的理性與細節上的體貼。遇到大災大難,民衆以「鏟子超人」式的犧牲精神掩飾制度崩壞而感到自豪;但遇到日常生活的「座位小事」,卻又陷入無休止的爭吵與道德綁架而拳腳相向。
臺灣社會的問題,不是沒有善意,而是善意往往被錯置。該要求政府負責時,卻讚美人民自發性的犧牲;該尊重個人自由時,卻用輿論與道德壓迫他人。我們習慣用「感動」與「博愛」這樣的包裝詞,掩蓋制度的失能與人性的矛盾,這正是臺灣虛僞文化赤裸裸的體現。
一個成熟的社會,不該只依靠「鏟子超人」來救場,也不該在公共座位上天天上演 「倫理鬧劇」。臺灣若要擺脫這種虛僞文化,必須勇敢面對制度的失能,建立真正公平與合理的規範,讓善意迴歸自發與真誠,而不是被操弄與濫用。唯有如此,臺灣才能真正擁有誠實而健康的文明與文化。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