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民主潰堤的警訊與解方(林騰鷂)
國民黨立委葉元之(左起)、羅智強、翁曉玲、吳宗憲舉行修憲記者會,宣佈將提出修法和修憲案,推動總統選舉2輪決選制。(陳君瑋攝)
近年來,臺灣民主政治的表象熱鬧非凡,九合一選舉頻繁、政黨林立、媒體喧騰,但制度的實質運作卻已出現潰堤徵兆。從國會到行政、從預算到司法,權力監督機制形同虛設,政黨輪替未能帶來治理革新,反而形成新的「權力壟斷結構」。民主的外殼還在,靈魂卻日益乾涸!
民主潰堤的警訊:權力集中與制度失能
民主政治的根本在於「權力分立與制衡」。然而近年行政權獨大、總統壟斷人事,立法院監督淪爲形式,司法機關更長期陷於政治干預,而預算審議延宕、特別預算濫編、稅式支出黑箱化,皆顯示財政紀律的崩解。地方政府在中央補助的綁架下失去自治,政黨之間則陷入互鬥而非合作。
這些現象共同指向一個警訊——「少數領袖壟斷民主,多數民意失去出路」。當民主程序僅成爲權力競逐的包裝,當政策討論被意識形態與宣傳取代,民主制度便開始潰堤!
制度性病竈:政黨封閉與權責錯位
現行制度下,總統直選制與單一相對多數制,使政治結構偏向「贏者全拿」,導致政黨之間缺乏合作誘因。執政黨一旦掌握總統權,兼任黨主席即可控制政府人事、預算與國會議程,形成「主權在黨」的現象。此種制度設計使得行政凌駕立法,立法無法有效問責,司法又欠缺獨立精神,發揮制衡力量!
另一方面,政黨內部封閉、派系化嚴重,導致真實民意難以透過政黨渠道表達。公共政策不再由理性辯論決定,而是由政黨利益、媒體操作與網軍宣傳所左右。這正是民主失靈最深層的危機!
解方之一:政黨合作與聯合政府。要止住民主潰堤,必須從制度重建做起。首先,應建立政黨合作的制度基礎,引進「聯合政府」機制,讓多數決政治轉化爲「共治式民主」。這不僅能避免一黨壟斷,也能促進跨黨協商與政策共識。
就憲法增修條文與《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修正方向,可考慮採行總統兩輪決選制、德國式單一選區聯立制,政黨票與執政組閣掛鉤的制度。立法院則應明定政黨「聯合協議公開原則」與「政策共同責任條款」,以確保聯合政府能穩定運作。
解方之二:財政透明與預算問責。預算是民主的筋骨,依《預算法》第51條規定,中央政府總預算應於每年11月30日前通過;但事實上,公務預算及政府附屬單位之預算審議常年延宕,甚至出現「把預算當決算審」的荒謬現象,故應立即建立「延宕通過之問責制度」,明確限制行政院提前動支權!
此外,應制定《財政紀律法》與《稅式支出揭露法》,讓國會與民衆得以追蹤所有隱性補助、媒體行銷費與特別預算用途。只有讓人民看見錢的流向,民主的信任纔可能被恢復!
解方之三:司法獨立與任命改革。司法是民主最後的防線。現行大法官、監察委員、考試委員等皆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此制度實際上使總統可左右憲法審查與人事制衡。應修法採「跨黨推薦+國會聽證」機制,使提名權迴歸多元民主。
同時,應設立「憲法審理時限與公開原則」,避免重大案件因政治考量而久拖不決。司法不應再是政爭工具,而應爲守護憲政秩序的真正力量!
民主潰堤的結果,是制度失衡與人民失望。但危機也是轉機。只要社會能正視制度性病竈,推動政黨合作、預算紀律與司法改革,仍可讓民主重生!
民主是一場、一場持續的憲政法制自我修正。唯有讓制度再度約束權力,讓人民重新掌握問責與選擇權,臺灣的民主纔不會成爲空洞儀式,而能重新成爲國家前進的動力。
(作者爲東海大學法律系退休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