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吳豊山既有深憂 何不直話直說?(朱駿)
海基會舉行第12屆董監事第6次聯席會議,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致詞表示,海基會當下的主要職責,除了處理日常交流事務之外,就是設法恢復與大陸海協會對話。(杜宜諳攝)
吳豊山老驥伏櫪出任海基會董事長,自上任以來,使盡全力,嘗試打開兩岸的僵局。海基會2月27日下午舉行第12屆董監事第6次聯席會議,吳致詞指出,「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的對話功能,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即告中斷。海基會當下的主要職責,除了處理日常交流事務之外,就是設法恢復兩會對話,促進兩岸和平」。
在此之前, 去年11月29日,在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與妻子戴美玉的鑽石婚宴上,吳豊山特別私下向蘇起坦言對兩岸緊張局勢感到憂心,並請教該如何應對,是否有破解之道?老臣謀國之心令人欽敬,蘇的答案卻是:「現在已經來不及了」。理由是「如今局勢已陷入僵局,任何解決方案恐怕都爲時已晚」。如果真如蘇所說,既然爲時已晚,多說無益,兩邊自此還有必要談什麼兩岸關係嗎?臺灣是不是就坐等中共行動,蘇以後也該對兩岸議題封口了?
依吳的看法,要促進兩岸和平,「恢復兩會對話」爲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因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的常軌對話必然中斷。民進黨之所以不承認「九二共識」,吳認爲原因在於,「自1992迄今已過33年,兩岸從來沒有針對2000年纔出現的所謂九二共識有任何討論,但對岸卻對九二共識多次任意擴大其意涵,我方當然不能接受」。
問題似乎卡在「九二共識」的存在與否及其意涵。國民黨參與1992年兩岸事務者,在當年或以後,確實公開說過或白紙黑字寫過沒有共識;中共自習近平上臺以來,在此議題上無絲毫商量餘地,確實有「擴大其意涵」的紀錄。然而,如今的現實是,中共堅持「九二共識」爲兩岸對話前提要件,在民進黨亦堅持不接受的情況下,兩岸常軌對話陷入僵局,沒有解開的絲毫希望,近乎死局。
表面上,兩岸是因彼此關係定位不一致而沒能對話,大家便將焦點放在找到能顧全雙方顏面、規避障礙的論述,迄今都是白忙一場,反映出兩岸關係確實已有陷入「死局」的跡象。所謂「死局」就是雙方都堅守固定立場,已無緩解空間。這樣的局面能維持多久,只有天知道。既然是死局,依照中共長期主張的政策,是不會一代一代地拖下去,最終必會片面打破僵局與死局的,這就恐怕要使出非常手段,大家都懂的。
蘇起對兩岸關係非常悲觀,但兩岸是搬不走的地理與人文關係,我們的日子還是要繼續過下去,悲觀解決不了、反而會更加惡化問題。在客觀情勢已經極度不樂觀的情況下,若是主觀意念也受此影響,只會雪上加霜,更沒指望。事在人爲,不做只會更差,做還有希望,只是看人怎麼思考,怎麼做。若能做出令外界意想不到的創舉,也許能夠啓動翻轉悲觀的客觀情勢吧?
人者心之器也,世間最大的力量來自人心的變動,最能引動人心變動的則是根據事實的論述與實踐。臺灣要翻轉在兩岸中的劣勢,勢必要先回到事實基本面上,不說扭曲編造、一戳就破的假歷史,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依賴他人,烏克蘭可爲最佳教訓殷鑑。
最能夠引動兩岸局勢變動的應該在「兩岸」的人心,僅僅憑藉臺灣人民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妄想依賴美國的軍事嚇阻更是必然走上災難之路,看看對岸近半年多來在武器系統及其投射能力上的進展,再看看烏克蘭的下場與川普的做法,就不難看出嚇阻只是一廂情願的假想空想。
別人是靠不住的,只能靠我們自己。必須要能針對對岸人民說話,爭取同情、理解與認同。對岸人心一直以中共無法控制的速度與方向起變化,若變得多數理解或欣賞臺灣的生活方式,中共對臺動武也必須戒慎再三。就此點而言,擴大兩岸人民交流往來,其實對臺灣有利,可以非常務實地以臺灣的軟實力反統戰,改變對岸人民的世界觀。
其次,兩岸體量差距過大,科技與製造業實力亦然,差距有持續擴大的趨勢,拚硬實力,就得依賴根本靠不住、只存在一廂情願想像中的他者,對我們極爲不利,何況,此他者自身問題已積重難解,如何靠得住?
如何解開僵局,避免真正的死局,吳豊山給出線索,藏在《中國時報》與《旺報》在去年11月30日及12月5日刊出的〈社論〉中,「只要仔細研讀,一定可以在求同存異中找到中華民國的位置,因此希望兩岸擴大交流,俾早日舉行『吳張(志軍)會』」。
細讀兩篇社論,前一篇提到「從國臺辦與吳豊山的談話看出,雙方都認同『求同存異』的精神,也都認爲兩岸應該以此爲基礎恢復對話,但分歧在於雙方對『同』與『異』的關係各執一詞」。用意無非還是在模糊兩岸各自堅持的主張,讓彼此可以在模糊之中找到與對方展開實質官方正式對談的臺階。
這裡的問題是,中共主張「兩岸一國」,民進黨主張「一邊一國,互不隸屬」,兩者之間沒有可以交集的模糊空間,縱使《中時》建議的「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及「大陸地區是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也行不通。
後一篇雖然也提到「九二共識」的問題,重點側重在「交流」。民進黨兩岸「一邊一國,互不隸屬」的主張很自然地會得出一種邏輯結果,即與對岸的交流就是走入中共統戰的陷阱,對臺灣存在極高風險,拒之唯恐不及。基本上是無解的死局。
有歷史常識者都能判斷,這樣近乎死局的情勢不會永遠維持,總有一天被打破,這是弱小一方的我們要謹慎思考面對的大議題。處理兩岸關係,我們必須有一個根據事實基本面的戰略判斷,這個判斷越根據事實,越容易精準而有助於有效處理兩岸問題,越容易創造和平而受益。反之,則否。由於兩岸和平是臺灣絕大多數人民所企盼的終極目標,我們就要特別評估「和平」在中共心中可能的定義,纔不會有盲點與失誤。
中共無論如何是要統一臺灣的,我們不可存有他們那天會知難而退的幻想。站在他們主觀的角度,肯定是要克服萬難的,而且不排除動武。雖然長期以來中共高舉「和平統一」與「和平發展」,但中共對自己的概念有一套與外界不同的定義,例如: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等皆是,和平亦然。
若依一般經驗法則定義的「和平」,應爲無武力介入。不過,兩政治體制差異太大,直接塑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與世界觀,若臺灣人民有能力選擇,基本上不會贊同兩岸統一在一黨專政之下。中共若是要依一般經驗法則定義的「和平」,執行如表面宣傳的「和平統一」,顯然不可能掌握主導權和主動權,除非「和平」有不同的定義。若要如中共一再宣稱的握有主導權和主動權,只有完全可由他們自主決定發動的武統,武力的程度當然會有不同等級,只要不發展成長期戰爭,可能都會被中共說成是和平。這是和平統一的本質,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由於《中時》與《旺報》的〈社論〉所建議的說法與民進黨歷來堅持的政策路線方枘圓鑿,吳豊山提及此兩篇,用意就顯得隱晦不明,何不直接打開天窗說亮話,提出自己的建議,拋磚引玉,引導社會有識之士的討論?或許能爲民進黨找出一條相對安全的明路!
(作者爲政大國發所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