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星文化交流:心靈上的知己(童振源)

(圖/取自童振源臉書)

在語言、飲食與日常習俗中,臺灣人與新加坡朋友總能找到熟悉感,往往帶來「一見如故」的親切。這份深植於華人移民歷史的文化連結,不僅體現在生活互動,更成爲雙邊交流最堅實的基礎。從音樂、文學到影像,兩地的對話逐步累積成深厚情誼,編織出臺星相知相惜的故事。

2025年新加坡國慶羣衆大會上,黃循財總理引用臺灣經典歌曲《一支小雨傘》,以「雨越大,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來比喻新加坡人彼此扶持的精神。熟悉旋律響起的那一刻,嚴肅場合頓時化爲溫暖共鳴,再次印證文化跨越國界、觸動人心的力量。

華語電影節:光影中的共鳴

臺星文化交流的代表性盛會之一,便是「新加坡華語電影節」。2025年第十三屆影展於4月25日至5月4日舉行,共37部入選作品中,有多達15部與臺灣相關,比例居冠。五小時長片《由島至島》成爲全場焦點,導演廖克發與歷史顧問藍適齊親臨現場,與觀衆深談歷史與影像的交錯。

臺灣影人蔘與規模寫下新高:黃熙(《女兒的女兒》)、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三季》)等皆親赴星國交流。更可貴的是,影展走出影院,延伸至書店、校園與社羣。侯季然在「草根書室」座談,引發當地獨立書店與作家的熱烈迴響;《乒乓男孩》吸引200名華僑中學學生包場,將青春能量注入校園。

觀衆的熱情也體現在數字上:票房達7成,超越疫情前水準,多部作品因需求殷切而加映。新加坡媒體大篇幅報導,顯示臺灣影視早已融入星國文化日常。

閱讀節:文字的橋樑

6月底登場的「城市閱讀節」,再度見證臺灣文學跨境的力量。今年舉辦近30場講座、導覽與展覽,其中「海鷗飛處:走進瓊瑤的書房」特展,展出瓊瑤經典作品劇照與手稿影本,引發跨世代共鳴。

龍應臺的講座更是一票難求。首都戲院1600席座位座無虛席,政界與文化界重量級人士齊聚,簽書會延續一個半小時,場面盛大。

另一亮點則是陳煒智的《青春共振──瓊瑤寫的詩、我們唱的歌》,結合DJ演唱瓊瑤劇歌曲,瞬間喚起80、90年代流行文化的共同記憶。這種跨媒介的互動,讓新加坡民衆更貼近臺灣文化,也凝聚了跨世代的情感。

經典重現:光陰的共證

8月,新加坡嘉華戲院迎來《拒絕聯考的小子》數位修復版世界首映。500名觀衆,包括政商與藝文界人士,共同見證這部經典再度登場。該片曾啓發新加坡電影協會主席陳繼賢的人生志向,他14歲時在戲院觀看這部電影多達43次。如今修復後的電影,將自2025年9月至2026年底在星國各地長期放映。

青年交流:最真摯的友誼

除了藝術與文學,青年交流更是臺星友誼的活水。自1983年推動的高中生交流計劃,至今已累積近6000人次。今年暑假,臺北五所高中的60名師生赴新交流,進入維多利亞、淡馬錫、華僑中學等校學習,並寄宿當地家庭。

在歡送晚宴上,臺灣學生表演才藝,新加坡同儕熱情助陣,場面洋溢青春與友誼。離別時依依不捨的畫面,正是兩地情誼最動人的見證。

臺灣文化的跨境啓發

在慶祝新加坡建國60週年,《聯合早報》總編輯韓詠梅指出,《藝述島國》紀錄片的靈感源自臺灣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足見臺灣文化的跨境影響力。

無論是國慶大會上響起的《一支小雨傘》,還是電影節、閱讀節的熱烈迴響,都訴說同一件事:文化是最溫柔卻最堅韌的友誼橋樑。它讓臺灣與新加坡不只是地緣上的鄰居,更是心靈上的知己。(作者爲駐新加坡代表)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