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循財國慶演說引用臺語歌曲 童振源:臺星文化交流最佳寫照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取自黃循財臉書)

新加坡獨立建國60週年,總理黃循財17日出席羣衆大會演說,以臺語歌曲《一支小雨傘》呼籲大家團結互助。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今天表示,從《明天會更好》到《一支小雨傘》,臺灣流行歌曲在新加坡的受歡迎程度,正是臺星文化交流的最佳寫照。未來這些旋律將繼續伴隨兩地人民,共同走向更緊密與真摯的友誼。

黃循財17日傍晚,分別以馬來語、華語和英語發表新政府上任後的首場國慶羣衆大會演說,聚焦新加坡如何在一個更加分裂的全球局勢中,爲長遠的未來做好準備,以持續進步。

童振源今天表示,音樂是最動人的語言,不需翻譯就能觸動人心。2013年國慶羣衆大會上,李顯龍總理以6首華語金曲串聯政策內容──《往事只能回味》、《我是一隻小小鳥》、《月亮惹的禍》、《你知道我在等你嗎》、《我在你左右》,最後以《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收尾,並巧妙引用《明天會更好》來象徵國家前景。

他說,李顯龍當時這段巧妙的「歌曲接龍」,讓嚴肅的政策瞬間多了幾分親切與幽默,引發全場笑聲與掌聲。這些歌曲對新加坡人而言並不陌生,它們早已透過廣播、卡帶與卡拉OK深入日常,成爲幾代人的青春記憶。

12年後,2025年的國慶羣衆大會,黃循財再度引用臺灣歌曲。他選擇的是1980年代膾炙人口的洪榮宏臺語歌曲《一支小雨傘》,借「雨越大,你來照顧我,我來照顧你」的意境,比喻新加坡人在風雨挑戰中彼此扶持。

童振源表示,當演講最後會場響起這首旋律時,嚴肅的政治場域瞬間轉化爲充滿溫度的情感共鳴。

他說,除了國慶羣衆大會上的引用,臺灣歌曲早已深深烙印在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鳳飛飛的《掌聲響起》、費玉清的《一剪梅》,至今仍在婚宴、聚會場合一再唱響,旋律伴隨着人生成長。

此外,臺語歌曲在新加坡同樣深入人心。童振源舉例《我問天》與《愛拼纔會贏》傳遞的奮鬥精神,與新加坡社會追求勤奮與突破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江蕙的《落雨聲》更觸動無數聽衆。而齊豫、施孝榮等歌手所代表的臺灣民歌,更在新加坡舞臺上屢屢重現。新加坡民間盛行的「歌臺」表演裡,臺灣歌曲更是不可或缺的靈魂,不少經典旋律都是炒熱氣氛的首選。

他以數據說明這股熱潮。2023年,新加坡共舉辦99場大型演唱會,其中臺灣歌手佔了20場,是所有外國歌手之最。2024年魏如萱登上新加坡華藝節舞臺,演出座無虛席,觀衆甚至在散場後久久不願離去。

歷年來,周杰倫、五月天、張惠妹等重量級歌手來新加坡開唱,門票幾乎一開賣便秒殺。張惠妹在新加坡國家體育場舉辦巡迴演唱會時,3萬5000張門票瞬間售罄,場場爆滿。

他在新加坡長年推廣新謠與臺灣校園民歌的新加坡朋友蔡憶仁,自2000年至今,已累計舉辦超過千場臺灣民歌演唱會,今年,更帶領100位新加坡朋友赴臺灣參加「臺灣民歌50」盛會。許多新加坡重要企業家今年8月也特地飛到臺北,只爲親耳聆聽江蕙的演唱會。「這些點滴,無一不映照出臺灣音樂在新加坡的廣泛吸引力」。

童振源指出,從2013年到2025年,兩位新加坡總理在國慶羣衆大會演講中引用臺灣歌曲,顯示這些旋律早已成爲新加坡社會共同的文化語言。當新加坡朋友在生活裡哼唱臺灣歌曲,當新加坡領導人在國家最高講壇引用這些旋律,這些瞬間都讓臺星兩地的情感更爲緊密。

他強調,音樂跨越了國界,卻拉近了人心。臺灣流行歌曲在新加坡的受歡迎程度,正是臺星文化交流的最佳寫照。未來,隨着臺星交流合作的深化,這些旋律將繼續伴隨兩地人民,共同走向更緊密與真摯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