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全球化典範 新加坡的戰略選擇與經濟奇蹟(童振源)

在全球化尚未全面展開的1960年代,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之初,便果斷採取兩項與當時主流經濟思維背道而馳的策略,奠定其躋身亞洲四小龍、進而成爲全球化成功典範的基礎。(粘耿豪攝)

在全球化尚未全面展開的1960年代,新加坡於1965年獨立之初,便果斷採取兩項與當時主流經濟思維背道而馳的策略,奠定其躋身亞洲四小龍、進而成爲全球化成功典範的基礎。

這兩項關鍵決策分別爲:一、放棄進口替代路線,轉而推行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模式;二、以大量投資誘因與高效行政措施,積極吸引跨國企業進駐。

60年後,這些政策不僅證明其前瞻性,更透過貿易與投資的長期數據,具體展現新加坡全球化佈局的卓越成果。雖然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的交通樞紐,具有先天地理優勢,但真正推動其轉型的,是政府主導的貿易戰略。

1965年,新加坡的商品與服務貿易總額僅爲8億新幣,5年後即翻倍至16億。此後以倍數速度持續增長:1980年達106億、1990年243億、2000年604億、2010年突破1209億,至2024年更攀升至2358億新幣。這意味着,貿易總額平均每7.3年翻倍一次,年均複合成長率達10.0%。

這股貿易動能,使新加坡從自由港轉型爲全球供應鏈關鍵節點與高附加價值的貿易與服務中心。對外貿易不僅成爲經濟成長最穩定的驅動力,也奠定其全球化策略的核心基礎。

新加坡的全球化佈局並不限於出口導向,更在於對外資的積極開放。自1967年通過《經濟擴張獎勵法案》後,政府提供租稅減免、便利的土地政策與高效率的行政配套,由經濟發展局(EDB)主導招商。

成果顯著:外商直接投資(FDI)存量自1970年的14億新幣,增至1980年的112億、1990年的532億,到2024年更突破2兆8431億新幣,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15.1%,平均每5年翻倍一次。

2022年數據顯示,跨國企業對新加坡經濟貢獻巨大:全國2萬3119家跨國企業佔企業總數僅7.7%,卻僱用91.8萬人,佔就業人口的四分之一。這些企業創造了4333億新幣的附加價值,佔GDP的61.7%,出口與進口額亦分別佔全國總額的78.0%與79.5%。新加坡之所以能在全球貿易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跨國企業無疑是最重要的推手。

新加坡的全球化發展並不止於吸引外資,也積極向外投資,逐步建立「雙向資本流動」體系。1994年對外直接投資(ODI)存量僅284億新幣;2004年增至1796億,2014年達6512億,2024年更攀升至1兆5233億新幣,年均成長率爲12.5%,不到6年即翻倍。這代表新加坡不僅接納全球資源,也逐步將自身企業、資本與技術輸出海外,促進產業國際化、提升競爭力,並強化與各國的經濟連結。

新加坡人均GDP的提升與全球化三大支柱——外商直接投資、對外直接投資與商品與服務貿易——密切相關。1970至2023年間,三者與人均GDP的皮爾森相關係數分別爲95.4%、96.3%、98.4%,均具高度統計顯著性(p<0.05)。

迴歸分析進一步揭示,商品與服務貿易的解釋力最強,係數高達26.71,爲唯一達到高度顯著(p<0.001)的變數,意味着貿易額的增長對人均GDP具有極其顯著的正向作用。雖然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與人均GDP高度相關,但在綜合分析中,可能存在交互影響或重疊效應,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新加坡經濟受益於全球化,特別是對外貿易、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直接投資,這是新加坡從貧困小島轉變成爲世界經濟強國的關鍵因素。從1965年孤立無援的小島國,到2024年貿易與資本自由流通的世界經濟強國,新加坡以外商直接投資爲翼、新加坡對外投資爲羽、對外商品與服務貿易爲引擎,成功實踐了全球化的戰略願景。

(作者爲駐新加坡代表)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