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守護臺灣豬 先讓無能政客下臺(汪志雄)

非洲豬瘟防疫破口,賴政府難辭其咎。民進黨跟側翼硬要把帳算到在野黨刪媒宣預算跟盧秀燕市長身上,實在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圖爲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主持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會議。(郭吉銓攝)

臺中梧棲養豬場爆出疑似非洲豬瘟案例,爲臺灣本土首宗案例。臺中市動保處在10月14日首次訪視診治時,因「以爲是其他疾病」,所以沒有立即採檢送驗,導致疫情延遲。儘管現在疫調還在進行中,但民進黨與許多綠營媒體已經先帶風向卸責,怪罪地方政府失職,猛打盧秀燕施政的漫不經心。

目前看起來,疫情破口主要來自兩個,一是邊境查驗是否確實,二是廚餘處理是否合規。先不說邊境檢疫是中央的責任,早在2018年,中國大陸爆出非洲豬瘟疫情時,國內就在討論應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但時任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堅持反對禁止廚餘養豬,如今造成防疫破口,賴政府跟農業部都難辭其咎。民進黨跟側翼硬要把帳算到在野黨刪媒宣預算跟盧秀燕市長身上,實在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守護臺灣豬」這句口號,這幾年被民進黨政府喊得震天價響,但現實卻充滿諷刺。從萊豬開放、標示混亂、到如今非洲豬瘟入境,臺灣豬不僅沒被守護,反被政客的無能與傲慢一步步推向危機。

臺灣豬向來是國人驕傲的產業。從飼料、屠宰到市場,養豬戶靠的是勤勞與信譽撐出「臺灣豬」三個字的金字招牌。可是當民進黨政府一手開放萊豬進口,一手又高喊「產地標示」,實際卻監管鬆散、稽查不力,消費者無從分辨,豬農的努力被政治犧牲。更荒謬的是,政府爲了討好美國寧可護航萊豬,卻對本土豬農的困境視若無睹。

這次非洲豬瘟的威脅,更暴露出臺灣防疫體系的崩壞。從邊境查緝不力、走私豬肉猖獗,到廚餘養豬管控失效,在在都體現政治凌駕專業,行政怠惰成爲常態。歷年幾次走私肉品被查出帶毒,政府均以「狀況可控」草草帶過。殊不知病毒一旦入侵養殖場,全臺數十萬頭豬恐遭撲殺,損失難以想像。這樣的防疫漏洞,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而當年賴清德反對禁止廚餘養豬,更是匪夷所思。國外非洲豬瘟9成是由於廚餘引起,學者專家早已呼籲臺灣禁止廚餘養豬,因爲唯有拉長防禦縱深才能長久對抗非洲豬瘟。然而當時的賴院長不聽建言,剛愎自用,如今自食惡果,爲時已晚。

「臺灣豬」所面臨的挑戰還包括光電業大舉侵蝕農牧用地,廢土污染豬舍水源,導致豬農連養豬的地方都守不住。政府卻忙着在鏡頭前「呼籲民衆支持臺灣豬」,口號喊得漂亮,卻從不面對結構性的問題。當官員不懂產業,只懂政治操作,所謂「守護」就淪爲宣傳包裝。

更可悲的是,當問題一再爆發,官員不但不用下臺負責,還上媒體甩鍋推責。從農委會到行政院,沒有人願意爲錯誤政策負責,卻人人忙着「護主」——護的不是臺灣豬,而是政黨面子。這種政治文化,纔是真正讓臺灣豬陷入危機的根源。

守護臺灣豬,不只是禁止萊豬或防堵豬瘟,更是守護一個產業的尊嚴與國家的治理能力。如今,豬農被犧牲、食品安全被漠視、官員卻照樣升官領獎,這樣的政府,談什麼「農業永續」與「食安信任」呢?臺灣不缺好豬,缺的是敢扛責任的官員與會做事的政府。

要真正守護臺灣豬,第一步不是開會喊口號,而是讓無能政客下臺。只有當人民用選票教訓那些玩弄民生的政客,臺灣的餐桌、農地與山林,纔有被守護的可能。

(作者爲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