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氣候變遷下陽明山大火的省思(蕭宏榮、胡文琦)

陽明山發生火燒山事件,起火點疑似爲國研院設置的空品探測儀。(圖/翻攝畫面)

日昨,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發生森林大火,據悉,這場災難疑由國科會所架設的感測儀器電池過熱引發,且在強風助長下延燒逾5小時,併吞噬50公頃珍貴林地。這不僅揭露了科研設施管理的重大缺失,更凸顯全球在極端氣候下的風險管理危機意識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韓國也遭遇嚴重野火,造成人命傷亡並焚燬千年古剎;此外,日本巖手、愛媛及岡山縣多地亦發生森林野火,影響範圍之廣令人震驚,日本當局更將巖手縣大船渡市的山火列爲「激甚災害」,這顯示人類面對自然反撲時的脆弱性與渺小。

然而,這些災難共同指向一個迫切課題,在氣候變遷加劇時代,山林防火已然超越技術層面,業已成爲關乎風險管理、環境生態保護與國土安全的系統性工程,假如山火成爲常態,請問,臺灣準備好了嗎?

進言之,此次陽明山火災暴露了三大系統性問題:首先,科研設備的風險評估嚴重不足。儘管國研院表示等待消防鑑定結果,唯民生物聯網計劃的感測器竟成爲可能引火源,反映從選址到維護的全面災害預警思維缺失。其二,高山消防體系存在明顯侷限。臺灣因地勢陡峭,因此山區救災仍過度依賴人力揹負裝備上山,消防直升機的支援救援機制顯然仍未完善。第三,最爲關鍵的是生態敏感區管理分級的定義不明,作爲國家公園的陽明山竟允許潛在危險的科研設備長期運作於易燃環境中且缺乏適當防範措施,反映出主管機關橫向協調的嚴重不足。

從這場應注意能注意可注意、應避免能避免可避免的陽明山大火,臺灣可從下列三方面着手改革:一、立法強制山區設備須通過嚴格的防火認證並建立定期稽查機制;二、大幅擴編高山消防專業隊伍並配備先進熱成像無人機等先進設備;三、推動「韌性山林」計劃,建立氣候變遷風險評估作業準則,定義出潛在可能火源並進行管理。

此外分析並模擬若臺灣發生像日本或韓國大規模的山林火災之因應策略,唯有強化跨部門協作並汲取國際防災相關經驗,才能避免類似的野火與焦土成爲臺灣人民對政府失職失能的集體記憶烙痕,同時,更能積極提升面對氣候變遷時代的臺灣環境應變韌性方爲正辦。

陽明山大火是上天給臺灣人的警訊,要我們重拾對土地的敬畏之心,讓每片森林都應當作珍貴地貌風景資產守護。

(作者蕭宏榮爲淡江大學水資源及環境工程所兼任助理教授、胡文琦爲臺灣環保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