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能源脫鉤下的中美新戰略版圖(魯雲湘)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買家持續縮減美國能源進口規模,至6月份已幾乎完全停止從美國進口煤炭、原油和液化天然氣(LNG)這三大主要能源產品。(新華社)
近來,中國大陸自美能源進口幾近歸零。根據 CEIC 引述其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自 2025 年 3 月起,中國大陸未再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6 月起原油進口降爲零,煤炭自 5 月後也幾乎停滯。這是 2019 年以來的最低點,顯示中美能源貿易,再度受到中美政治對抗影響。這一現象不僅是單一數字的起落,更是反映能源、金融與戰略結構的再平衡。
過去,美國是中國大陸能源進口的重要來源,但近年中方積極推動能源貿易「去美元化」。2023 年,中國海油(CNOOC)已與多家國際能源公司,完成多筆人民幣結算的 LNG 交易;中俄之間的大宗原油與天然氣,則多以人民幣與盧布結算。同時,中國大陸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本幣互換協議,顯示能源結算逐漸脫離美元主導地位。雖然沙國大規模採用人民幣計價尚未全面落實,但方向已相當明確。此次中國大陸能源進口「去美國化」,同時也是推動結算多元化的延伸。
中美摩擦的另一面,則是關稅槓桿的角力。今年2月與3月,美國以防堵非法藥物流入爲由,對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加徵總計20%的「芬太尼關稅」。中國大陸則以能源進口爲報復,對美國 LNG、煤炭、原油分別徵收10–15%不等的關稅。由於美國能源出口重鎮集中於德州、路易西安納等州,中方此舉直擊川普政治基本盤。與美國選擇以「毒品與公共衛生」作爲施壓理由不同,中方則透過「能源市場」來輸出內政壓力,這種差異正好說明雙方如何利用彼此的脆弱環節。
除了政策互動,更關鍵的因素還是基礎設施結構的不同。美國出口以液化天然氣爲主,必須經過德州與路易西安納的終端設施液化,經海運運往亞洲。這意味着美國LNG需要穩定的長約客戶與航運保障。然而,中國大陸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則透過「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直接輸送,成本更低,且不易受海上通道安全問題影響。這種結構性差異,使得中國大陸在地緣緊張之際,更願意依賴管道能源,而非簽署具風險的美國長約。
除了外部壓力,中國大陸自身的能源戰略亦發揮作用。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 年 7 月其國內天然氣產量達約 216 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約 7.6%。「十四五」規畫更要求天然氣年產量突破 2300 億立方米,以保障供應安全。同時,推進「煤改氣」工程,以減少空污,並大力發展新能源發電與併網。這些政策雖提升能源自主性,但也伴隨冬季保供壓力與電網消納瓶頸。換言之,中國大陸減少美國能源進口,不僅是報復措施,也與內部戰略方向相吻合。
短期看,中國大陸受惠於俄羅斯低價原油與管道天然氣,能源安全似乎有所提升。但長期而言,過度依賴俄羅斯,可能減緩其在能源議價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美國 LNG 若因缺乏中國大陸這樣的大買家而延遲投資,2030 年代後全球供應緊縮,價格或將再度攀升。屆時,中國大陸在「能源多元化」與「戰略依存」之間仍需艱難平衡。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能源進口「去美國化」現象,是金融結算、政策博弈、基礎設施與國內戰略等多重力量交織而成的結果。儘管短期內中方達到了降低對美依賴並獲得低價資源的目標,但長期而言,其潛藏的結構性風險不容忽視。對於美國而言,失去中國大陸這個龐大市場,也迫使其在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開拓新局。可以預見,能源貿易已成爲中美大國戰略競逐的核心戰場,其深遠影響將超越雙邊關係,重塑全球能源版圖。(作者爲戰略智庫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