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強硬與溫和 矛盾策略的風險(魯雲湘)
總統賴清德一方面以強硬言辭應對北京,另一方面副總統蕭美琴又提出維持現狀的呼籲。這種策略看似旨在尋求某種平衡,但其潛在的內在矛盾值得深入探討。(圖/總統府提供)
在兩岸情勢持續緊張的當下,中華民國臺北政府一方面以強硬言辭應對北京,另一方面又提出維持現狀的呼籲。這種策略看似旨在尋求某種平衡,但其潛在的內在矛盾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總統賴清德先生藉由「團結國家十講」(對外公開僅至第四講),多次在公開場合中,將北京定性爲「境外敵對勢力」,並強調「臺灣」具備完整國家要素,主張其爲「主權獨立國家」。此一立場不僅迴應部分選民對中共軍事威脅的焦慮,也向國際盟友,特別是美日,傳遞臺灣不畏懼壓力、且有意願與能力捍衛自身的明確訊號。透過「你強硬,我顧家」的表述,政府嘗試在選民市場中,鞏固其約40%的核心支持者基礎,進而塑造團結民衆、鞏固民心的形象。
反觀副總統蕭美琴女士,則在面對外國記者的訪問時,重申「不尋求衝突、不挑釁對抗」,並強調維持現狀,乃是符合區域責任與利益的務實選擇。此番表述旨在向包括歐盟、東南亞鄰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傳達臺灣並非區域穩定的逆行者,而是持續重視對話與合作的立場,並有意避免被貼上「戰爭製造者」的負面標籤。
值得一提的是,依《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副總統作爲中華民國公民,享有與一般人民相同的言論自由,其公開立場與評論無須經總統「授意」。然而,若要以副總統身份執行官方兩岸政策或對外事務,則必須取得總統的「明確授意」。因此,爲維護執政團隊形象與政策連貫性,實務上副總統多與總統府及相關幕僚協調溝通,確保對外訊息一致。
面對臺北政府採取「右手犀利、左手拂面」的策略、展現有限度善意、意圖保留彈性空間,甚至超越「九二共識」的言論,北京官方的迴應總是非常迅速。其外交部多次在例行記者會上,公開斥責「臺灣沒有總統」,並將賴總統的主權論述指爲「臺獨自白」,警告任何挑戰「一箇中國」原則者都將面臨「嚴厲制裁」。同時,國臺辦與官方媒體則藉由輿論戰,將當前執政黨標籤爲「去中國化」和「戰爭邊緣推手」,並向美國及區域國家提出外交抗議,以加強對臺經濟與國際空間的壓制性方針。
儘管我國總統與副總統的言論具備象徵意義,然而兩岸政策的實際推動,仍需仰賴立法院的法案審議與預算支持。各政黨在涉臺法案與國防預算上的角力,將直接影響政策執行的力度與延續性。此外,鑑於臺灣社會對兩岸立場向來分歧,即便政府嘗試透過民意調查、公聽會及跨黨對話等機制凝聚共識,內部意見分歧加劇社會對立的風險依然存在,尤其在當前各方側重政黨與個人利益的情勢下,凝聚共識的挑戰顯得更爲艱鉅。
此種雙軌話術雖有即時戰術價值,但長期可能帶來以下風險:一是資訊錯置,令北京或友邦誤判臺北真實意圖;二是國際信任折扣,使得美日等盟邦對臺支持意願動搖;三是經濟與民生承壓,尤其當不確定性升高,恐引發市場與產業震盪。對於這些潛在風險,執政者應有所認識。然而,在必須顧及國內支持者期望,與避免真實衝突的雙重壓力下,這樣的局面確實讓執政者費盡心力。
這種「總統強硬、副總統溫和」的雙軌策略,固然反映出臺北在美中競合與兩岸壓力下,政府爲平衡內外需求、意圖爭取空間所做的戰術性選擇。然而,這類策略若未能充分考量國際政治的宏觀視野作爲指導,僅着眼於短期平衡,其有效性恐將大打折扣,最終可能不僅難以贏得國內民衆與國際社會的長期信任,甚至可能導致臺灣在國際權力結構中,被視爲可犧牲的棋子。
(作者爲國際智庫研究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