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從三國計策觀臺灣的戰略佈局(魯雲湘)

我們能否經古籍經典並從中借鏡,以因應當前複雜多變的區域情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東漢末年時期,有3個著名的計策,不僅長期爲後世所稱道,亦影響江東孫氏與劉備集團的發展,即《江都對》、《榻上策》與《隆中對》。同時期的曹操陣營,雖無同名策略典籍,卻有荀彧、毛玠等人提出一套穩固北方、再圖南征的完整戰略。然而,我們能否經古籍經典並從中借鏡,探討在國家治理與安全佈局上,如何夾縫中求生,以因應當前複雜多變的區域情勢。

首先,先從三大策論核心來進行比對。其一,《江都對》(張紘,192年)。建議孫策據長江天險,穩固江東,再向西北擴張至荊揚。其計策重點,在於「地緣根基」與「區域延伸」,強調先築固根基,再逐步推進,並以復興漢室爲符號性目標。其二,《榻上策》(魯肅,200年)。與孫權會談,判斷漢室已衰,提出「據江東極限,待四海之機,再圖稱霸」。

相較於張紘,魯肅更爲現實主義,擯棄中華復興的虛名,直指建構區域強權。最後的是《隆中對》(諸葛亮,207–208年間)。爲劉備量身定做的長期戰略,包括「取荊州爲基、奪益州爲根、聯吳爲援、北伐爲興」。該策論兼具階段性與全局觀,將區域佈局與外交聯盟整合,展現出高度系統性戰略佈局。

其次,雖無《某某策》或《某某對》,但深知人才重要的曹操,旗下謀士衆多,以荀彧、毛玠等人的獻策爲例,可視爲「戰略發展方向」:

一、迎天子以令不臣,穩固「關中」腹心地帶。將資源整頓並集中至西北地區,整合關中豪強,使北方後勤供給與兵源得到保障。

二、奪取「豫州」、「徐州」入口,經由控制戰略要衝,同時切斷敵對勢力的軍事支援,爲南下荊、揚二州征伐奠定基礎。

三,先以雄厚的後方支撐北方統一,再集中兵力南下,完成天下一統大業。

這些戰略思想雖未集結成冊,卻使得曹操隨後與袁紹、劉表、孫劉聯軍及西涼集團的交鋒中,逐步驗證其操作與成效的可行性。

然而,面對複雜的安全環境與國際競爭,臺灣應如何發展或修正國家安全戰略呢?以下幾種方向值得思考:

一,先固後進。仿效張紘、荀彧所強調的『根基地區』,加強內部制度與經濟韌性,穩定國家後方,並同步靈活運用外交策略,結合理念相近的民主國家,深化安全與經濟合作,拓展戰略縱深。

二,分階段設定國防發展目標。短期提升海空偵巡能力,中期舉行實戰化多領域軍事演習,長期朝佈局AI與國防自主產業發展。

三,強化情報網路與跨領域戰略人才培育。整合民間智庫、學術與政府資源,形成立體化決策支援。

綜上,無論選擇哪個方向,其核心目的都是在面對外部壓力時,能保持自主調度的能力,以持續擴大國家戰略優勢。

東漢三國時期的計策思想,雖產自於兩千年前,然其「根基先固、階段推進、外交結盟、長程規畫」等核心要旨,對今臺灣仍具深刻的啓示。以借鏡張紘、魯肅、諸葛亮與荀彧等先賢的戰略構想,在國家治理、經濟安全與區域互惠中,何嘗不能打造一套符合自身地緣環境的完整佈局,以面對未來潛在威脅與挑戰呢?

(作者爲國際智庫研究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