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民進黨不談的臺灣光復史(丘智賢)
網路熱議民進黨現任發言人吳崢的祖父,竟是黃埔六期,轉戰淞滬戰場,指揮袍澤拿着手榴彈拚殺日軍坦克的吳俊將軍,到了孫兒吳崢口中,沒有抗戰勝利,只剩得終戰兩字,臺灣光復更不能提。(圖/曾薏蘋攝)
將屆臺灣光復80週年,網路熱議民進黨現任發言人吳崢的祖父,竟是黃埔六期,轉戰淞滬戰場,指揮袍澤拿着手榴彈拚殺日軍坦克的吳俊將軍,到了孫兒吳崢口中,沒有抗戰勝利,只剩得終戰兩字,臺灣光復更不能提。
無獨有偶,前副總統陳建仁的父親陳新安先生是軍事委員會對日抗戰情報工作的重要成員之一,陳新安自述因民族意識,憤恨日本壓迫,從事地下對敵,有助光復臺灣,並因此榮獲陸海空軍甲種一等獎章,陳建仁對這樣的光榮歷史,更唯恐別人知曉,如果大聲說出來,豈不告訴大家,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認同感特別強烈,而在日據時代的日本人眼中,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絕對不是自己人,這還怎麼去中國化?
公道自在人心,網友看分明瞭,一面敬佩吳俊與陳新安智勇雙全,一面對他們的後人搖頭嘆息。
爲了政治考慮,綠營個人對自己家族歷史置若罔聞,更要從教育上整體消除抗戰勝利乃至臺灣光復的真相與脈絡,臺灣光復史,成了不能說的歷史。實則在日本殖民統治的重重箝制下,仍有許多臺灣青年冒死投入抗日行列中,除了畢業於保定軍校,在廣東、長沙率部抗戰的新竹籍上將鄒洪,以及就讀於黃埔二期,組建臺灣義勇隊的李友邦將軍,光復時被譽爲臺灣五虎將的陳嵐峰、黃國書、王民寧、蘇紹文、陳漢平等,均冒着性命風險,先返回大陸,又負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以敵爲師,而後育才黃埔,參加抗戰,他們有的改換姓名,以免日本報復家人,有的對子女隱瞞臺灣原籍,心情堪比臥薪嚐膽。
抗戰期間,海南更有五百位被日軍徵召的臺灣青年,主動掉轉槍口,協助國軍抗戰,甚至殺身成仁,他們的選擇,一方面是對民族根源的認同,另一方面更是日本的歧視虐待導致,試問賴清德,想到這些頂天立地的正港臺灣男兒,在臺灣光復80週年之際,難道不該敬備鮮花素果,到他們的靈前,表示敬意?
中國國民黨由興中會而來,中山先生決心發動國民革命之因,就是甲午戰爭,割讓臺澎;蔣中正領導抗戰,更將臺灣同胞遭異族統治,與個人幼年失怙的情感相聯繫,立誓十年爲期,光復臺灣;寄望中國復興以改變被壓迫命運者,不僅有臺灣有志之士如蔣渭水等,還有韓國各派的領袖金九、金若山等,抗戰期間,臺灣義勇隊、朝鮮義勇隊、韓國光復軍均在國民政府的支持下先後成立,更彼此聲援支持,他們是爲正義事業而團結起來。
近期,韓國學者在國際研討會上,聽聞民進黨竟認爲開羅宣言只是一紙具文,深感驚訝,因爲韓國的獨立,也是從開羅會議的國際承諾開始,再經過艱苦努力而達成,如果源頭不存,又怎能匯聚成河?
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賴清德在日據時代,屬於日本總督府定義下的臺灣本島人,並非大和民族,又只是貧寒出身,根本沒有接受高等教育機會,遑論擔任要職?正是抗戰期間官兵浴血奮戰,提升國際地位,美國總統羅斯福知曉中國牽制日軍地位重要,又因先歐後亞戰略,承諾中國反攻援助的資源行將跳票,於是在政治上充分尊重中國對戰後局勢安排,以免同盟陣線崩解,蔣中正也充分運用時機,在英國反對之下堅定立場,將光復東北臺灣澎湖,支持朝鮮獨立等條款形諸文字,奠定格局,光復臺澎、締造聯合國、劃定南海疆域均屬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如若不然,東沙島、太平島怎會至今仍爲我屬?
「萬人空巷歡聲雷動,紀律嚴止和愛可親」,這是陸軍第70軍登陸基隆港後,臺灣民報的標題與描述,原本該部擔心日軍不服命令,正做戰鬥準備,卻發現自碼頭、鐵路、火車站,全是歡騰的臺灣民衆,舞龍舞獅,鮮花旗幟,歷史影像中,這是一支嚴整之師,如果有心人還要挑剔他們挑擔攜鍋,那不過是爲了解決駐軍的經理炊爨問題,實屬無知。
在光復的張燈結綵中,以陳儀爲首的臺灣行政長官公署人員才驚覺,擺在眼前的,是一個凋敝破敗、物資奇缺的臺灣,日本既撒手而去,臺灣民衆又盼望着迅速恢復繁榮,所有重擔就只能一肩挑起,實屬不可能的任務,由於復歸祖國,政治與言論開放,不滿的民意出現宣泄口,不似日據時期的統治高壓,一片噤聲無語,這難道不是光復之功?
無論是在南京、臺北受降,美方人員均受邀觀禮,他們對於國民政府的主權宣示毫無異議,但在美國國務院與國會當中,則有時起時伏的「臺灣地位未定論」,希望將臺灣交聯合國託管或做其他處置,國民政府對此深具戒心,而臺灣有識之士,當時也羣起反對痛斥。二二八事件後,之所以由國防部長白崇禧來臺視察宣慰,就是要重申臺灣爲中國的海防前哨,國民政府持續有效管理,不容外人置喙,臺灣光復來得太不容易,誰也不能負起喪失主權之責。而臺灣光復80年來,政府推動土地改革、發展經濟、普及教育、建設科技,致力均富,逐步民主,事實俱在,這也當是慶祝臺灣光復的內容之一。
慶祝臺灣光復80週年,我們首應緬懷英勇奮戰的國軍官兵,先烈捐軀之日,未必知道臺灣因此光復,但中國國際地位真切提升,臺灣民衆也因此而受惠;更應記住自乙未以來,反抗日本暴政的臺灣志士,他們是日本官方史書上拿着簡陋武器,不肯屈服的「匪徒盜賊」,卻是所有炎黃子孫心目中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至今在臺灣各地仍有許多廟宇立祀,香煙不絕,永佑民生;而無數臺灣光復以來,胼手胝足,建設鄉土的先輩,也應爲我們所頌念不忘,建設臺灣正是對光復的最好獻禮,那一汗一滴,也有一份復興民族的深刻用意在。
吳崢、陳建仁刻意遺忘,賴清德所知甚微,充滿血汗與光榮的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史,你我不可不知。
(作者爲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