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聯合政府與臺灣民主的進階嘗試(張其祿)
「三黨不過半、聯合政府」不僅是一場競選口號,更是對臺灣過去二十多年藍綠惡鬥與一黨獨大的反省與突破,也折射出臺灣社會對制衡、合作與責任政治的深切渴望。(本報資料照片)
2024年總統大選的結果,使臺灣民主政治走進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場選舉最引人矚目的議題,莫過於由民衆黨與總統候選人柯文哲所提出的「三黨不過半、聯合政府」。這個主張不僅是一場競選口號,更是對臺灣過去二十多年藍綠惡鬥與一黨獨大的反省與突破,也折射出臺灣社會對制衡、合作與責任政治的深切渴望。然而,選後的政治發展卻令人遺憾,原本有機會促成政黨合作的新格局,反而陷入雙少數政府的對峙與僵局,讓「聯合政府」這一民主進階的可能性再度擦肩而過。
一、 三黨不過半:制衡藍綠惡鬥的新契機
「三黨不過半」這一訴求,在2024年選戰中引起廣泛共鳴。長期以來,臺灣政治被藍綠兩大黨所壟斷,國會經常淪爲執政黨的一言堂,在黨鞭約束下,監督功能形同虛設,行政與立法高度合流,民主制衡失靈。民衆黨提出的三黨不過半,是希望透過國會結構重組,打破兩黨惡鬥與一黨獨大的舊格局,讓國會真正發揮制衡與監督功能,使行政部門不再毫無節制。這一理念反映出選民對制衡政治與多元代表的殷切期待,也揭示了臺灣民主邁向成熟必須突破「藍綠零和政治」的困境。
二、 聯合政府:全民政府的實踐想像
「聯合政府」則是更進一步的治理構想。其核心精神是:在無單一政黨過半的情況下,各主要政黨應超越黨派利益,透過組閣協商,共同分擔國家治理責任。這種合作方式不僅符合權力分享與包容性治理的民主原則,更可化解長期藍綠對抗所帶來的社會撕裂。
民衆黨當時訴求的「全民政府」,就是希望透過聯合政府模式,形成共容、共融、共榮的新政治文化,讓多數選民都能在國家治理中感受到被代表與被尊重,真正實踐「把國家還給人民」。
三、 雙少數政府與大罷免政治:錯失的歷史機遇
然而,選後的現實卻讓人失望。2024年總統大選帶來的是「雙少數政府」─總統當選票數未過半,國會席次同樣未過半。這樣的格局原本是促成聯合政府的最佳契機,卻因執政黨沒有與在野力量協商組閣,反而選擇發動「大罷免」作爲翻轉政治版圖的手段。
這場大罷免行動最終以失敗收場,並引發民意高度反撲,不僅未能解決雙少數僵局,反而加深行政與立法對立,使政治局勢陷入長期僵持。如今無論是內閣人事同意、年度總預算審查,還是重大政策法案,推動難度都大幅升高。更令人憂慮的是,這種對抗也將波及到監察院、大法官、NCC、中選會、公平會等憲政與獨立機關的正常運作。當行政部門刻意提出無法獲得國會支持的人選,造成機構長期懸缺甚至停擺,不僅損害施政效率,更潛藏憲政癱瘓與行政違憲之虞。
四、 半總統制的結構性困境
雙少數政府僵局的背後,是臺灣傾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制度長年未解的結構問題。現行制度下,總統握有實質行政權力,卻缺乏有效的責任監督機制;行政院長名義上是最高行政首長,卻缺乏實際自主權與國會基礎;而立法院在過去一黨獨大時早已喪失監督制衡功能。
回顧1997年第四次修憲,當時刪除了「行政院長需經立法院同意」的條款,這原是憲法設計中對總統權力最重要的節制機制。隨之而來的是總統權力大幅擴張,不再受國會制衡,學界因此稱之爲「超級大總統」。這種制度缺陷導致歷屆總統皆能以黨領政,甚至主導立法優先順序,破壞三權分立精神。
正如政治學者廖達琪所指出,目前憲政改革真正該優先檢討的並非監察院存廢,而是總統缺乏足夠制衡機制的憲政缺陷。若無法重建總統與國會之間的權力平衡,無論誰執政,僵局與對抗都將反覆上演。
五、 比較視野:聯合政府是民主國家的常態
臺灣面臨的政治分裂並非孤例。在多數民主先進國家,特別是採用議會內閣制與比例代表制的歐洲國家,聯合政府早已成爲治理常態。例如德國、荷蘭、北歐諸國,都以聯合協議來制度化各政黨間的合作,以確保政策穩定與責任共享。即便在半總統制國家,如法國也曾多次出現「共治(cohabitation)」時期,展現政黨跨界合作是多黨政治下不可或缺的治理選項。
隨着臺灣社會價值日益多元,未來不再出現單一政黨過半應被視爲正常現象而非例外,這意味着臺灣必須正視並設計出聯合政府常態化與制度化的路徑。
六、 臺灣的可行方案與文化條件
要實現聯合政府,不僅需制度設計,更仰賴政治文化與現實條件的成熟:首先,執政黨應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共享治理」,不應將聯合政府視爲權力流失;同時,在野陣營若具互補性選民結構或接近的政策立場,也應能先行協調合作,共推候選人或組成影子內閣,爲選民提供明確選擇。
其次,聯合政府也能從地方層級試行與擴展,例如近年的「基隆模式」(市長爲國民黨籍,副市長來自民衆黨)即爲藍白合作的典型案例,顯示跨黨合作並非不可行,且能成爲中央政治的參考。
七、 民主深化與憲政改革的必然方向
綜觀臺灣當前的政治生態,「聯合政府不是一時的政治權宜,而是多元化社會中民主深化的必然方向」。若仍停留在零和對抗與雙少數僵局,不僅治理困難,也會削弱人民對民主制度的信任。未來的憲政改革應聚焦於:
1.矯正總統制下權責失衡與政治僵局;
2.強化行政與立法間的合作與制衡機制;
3.推動政黨制度與選舉制度改革,以降低社會撕裂並促進跨黨合作。
唯有如此,聯合政府才能擺脫選舉口號的命運,成爲制度化與常態化的治理模式,帶領檯灣邁向「全民政府、多元共治、責任政治」的新階段。
結語
2024年選舉揭示了選民對藍綠惡鬥的疲倦與對合作治理的期待。遺憾的是,這股民意並未在選後轉化爲制度行動與政黨妥協,導致政治停滯不前。
未來若能正視聯合政府的重要性,並藉由憲政改革補足制度缺陷,臺灣纔有機會擺脫長期對抗與治理失能的困境,開啓民主政治的新階段與新道路。
(作者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前立法委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