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清德爲何吝於提中華民國?(劉性仁)

中華民國114年國慶大會10日登場,賴清德總統演說中只提到2次「中華民國」。(鄧博仁攝)

2025年賴清德總統發表上任後的第二次國慶演說,內容表達十分清楚,雖然兩岸篇幅有所減少,也沒有提到兩國互不隸屬等敏感論述,但兩國互不隸屬已經在先前和美國的對談中提到,既然從世界走向中國,兩岸篇幅自然較少,而美中臺間的互動相對就更顯重要。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認爲,賴清德整體演說給人的印象是避談中國大陸與政治議題,側重於經濟與民生方面。一場演講下來各方各自表述。

對於賴清德總統演說,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批評,賴清德顛倒黑白,混淆視聽,翻炒「民主對抗威權」謊言,老調重彈,兜售臺獨分裂謬論,再次暴露其冥頑不化的麻煩製造者、危險製造者、戰爭製造者本性。對此,臺灣外交部認爲,兩國對等存在、互不隸屬是國際社會公認事實,呼籲北京當局正視歷史事實。足見兩岸完全沒有任何的交集和感受到善意的味道。

就賴清德的雙十講話,大陸涉臺學者王英津認爲,儘管相較去年520、雙十演說,賴清德今年涉兩岸內容減少,並將之融合在所謂「應對大陸對臺威脅」論述之中,屬「策略性淡化」,但賴清德也首次在這種高位階的嚴肅政治場合提及「大陸扭曲聯大二七五八號決議」,顯然他對大陸的挑釁未變、臺獨立場未變,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沒有什麼幫助。

也有媒體計算此次以「變局中奮起的新臺灣」爲題的國慶演說,賴清德共提到中華民國2次、臺灣51次、中華民國臺灣2次。賴清德雖然表示臺灣和中華民國臺灣和中華民國都是我們的名字,但是賴清德總統在日昨出席國慶晚會時致詞表示,中華民國來臺灣已70年,已經在臺灣落地生根,今天的中華民國已經跟臺灣融合爲一體,沒有臺灣就沒有中華民國,沒有主權,也就沒有國家,他強調,不管遭遇到任何的挑戰跟威脅,絕對不能夠放棄我們的主權。足見賴清德對臺灣用語的偏好,沒有臺灣就沒有中華民國是重點中的重點。

嚴格來說,賴清德應是主張一中一臺,與藍營常常強調兩個中國不同,但賴清德是否瞭解到,臺灣是一個地名不是一個國家名稱?而中華民國則繫有十二個邦交國承認的國家名稱,畢竟臺灣共和國並不存在,臺灣這個國家並不存在,若賴清德總以臺灣稱呼代表中華民國,那麼很難讓人不認爲賴清德是主張臺獨,老外或許被這些名詞困擾,而弄不清楚,但華人世界都是應當很清楚的。

中華民國已經來臺70多年,的確已經在臺灣落地生根,既然如此,那麼賴清德總統爲何還對中華民國有所敵意?如果賴清德總統用語精準,那麼以今天的中華民國已經跟臺灣融合爲一體,那麼爲何賴清德總統還是吝於說出中華民國?而提到臺灣51次、中華民國只有2次。

我們當然清楚知道,賴清德總統所要表達的意思,但賴清德總統若仍對中華民國有芥蒂,恐怕藍營很難相信賴清德的論述是認同中華民國,更遑論團結在一起,大家願意爲中華民國這個最大的公約數背書,而不願替臺灣這個自我矮化成地理名詞背書。

民主臺灣是2300萬人在世界最明確定位,這句話我們都能明白賴清德總統的意思,但這論述並不嚴謹,應當是民主共和國的中華民國是2300萬人在世界最明確定位,那麼中華民國這個在臺灣最大的共識,纔有可能讓臺灣團結在一起。

所謂的聽其言觀其行,筆者的疑惑是,如果賴清德總統的三大策略,確保中華民國臺灣的競爭優勢中要投資臺灣,那麼日前接見「傳統基金會」亞洲資深研究員葉望輝(Stephen Yates)及美國廣播節目「The Clay Travis and Buck Sexton Show」主持人賽斯頓(Buck Sexton)及其胞弟梅森(Mason Sexton Jr.)、克茲(Keats Sexton),並接受賽斯頓專訪,賴清德所言究竟是場面話?還是真心話?訪談中提到整個半導體生態系裡面美國獲得80%的利益,所以美國還是居於龍頭地位。面對未來人工智慧時代來臨,整個半導體生態系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要,美國還是要繼續領先全世界,臺灣很樂意跟美國一起努力,共同協助美國再工業化併成爲人工智慧的世界中心,讓美國持續領導世界,也讓美國能再度偉大。若半導體赴美連同技術赴美,會是投資臺灣嗎?

話人人都會講,問題在做與落實,臺灣在覈能、關稅、軍購金片、農業和晶片也都沒有和所謂的民主陣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賴清德總統表示,臺灣將秉持互利互惠原則,和更多友盟國家簽署雙邊經貿合作協議,並且積極進行對美對等關稅談判,爭取合理的稅率,解決臺美貿易逆差,以及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讓臺灣經濟發展鏈結國際,大步向前,這番論述是否將問題簡化及口號化了。

另外,賴清德總統提出要推動「AI新十大建設」,除了讓臺灣成爲全球前五大的算力中心,也要積極投入量子科技、矽光子與機器人等三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協助百工百業導入AI工具,並且推動AI在各領域的應用,讓臺灣邁向全面智慧化的時代,更繼續在全球科技發展上,站穩領先地位。要打造臺灣成爲「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不僅留住臺灣百兆資金,更要吸引國際資金投資臺灣,促進金融產業發展,創造優質的工作機會,壯大臺灣。要將生技醫藥產業是國家關鍵產業,納入「國家希望工程」,並朝向涵蓋保健、預防、診斷、治療、照護等健康方向發展,建構國家長遠競爭力,以及增進全民健康福祉。

這些美麗的願景,但願能化成實際的政策及行爲,這不是流於一廂情願的單方表述,而是必須多方合作方能達成;賴清德總統並表示臺灣會持續跟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並藉由政府編列百億元預算的「投資智慧醫療創新創業計劃」,鼓勵更多企業投入創新研發,擴大投資,推動生醫產業成爲兆元產業,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這些確實是很吸引人的,但願能夠有能力來完成,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

總之,美麗的口號和願景是動人的,拋棄不開意識形態的枷鎖,對中華民國仍有芥蒂,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誠如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所說,賴清德國慶演說中高喊「變局中奮起的新臺灣」,自詡爲帶領檯灣打造「護國羣山」與「AI新十大建設」,然而從產業根基、區域和平到能源穩定三大面向檢視,這場演說更像是一場包裝華麗卻脫離現實的「國家級脫口秀」,其政策方向與實際施政結果背道而馳,既未迴應民衆的焦慮,也暴露民進黨政府治國的浮誇與偏差。

世界各國和大陸當局如何看待這篇演講?會掉入美麗的願景和華麗詞藻的語境漩渦中嗎?回到演說本身的內容,無論是臺灣或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民國臺灣,這些用詞的分佈,足以表達出賴清德明確的政治語言訊號與策略意圖;使用「臺灣」高達 51次,顯示賴清德政府試圖在國際與國內舞臺上強化「臺灣」作爲國家主體的形象;其目的在於塑造臺灣認同,強調「臺灣」而非「中華民國」,有助於強化民衆的「臺灣人」身分認同,特別是年輕世代。而在當前地緣政治緊張(美中對抗、臺海局勢)的背景下,「臺灣」這個名稱更符合國際社會對臺的稱呼慣例,有利於爭取國際支持。更重要的是,避免強調「中華民國」這個帶有「中國」色彩的詞彙,是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語言上的區隔及混淆。

賴清德總統偏愛臺灣用語,當然與他臺獨理念的堅實有着密切的關係,賴清德提臺灣名詞對內強化「臺灣人治臺灣」、「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主體意識,呼應臺獨支持者與本土派選民的期待。對外避免用「中華民國」,有助於國際社會更清楚地辨識臺灣爲一個政治實體,尤其是與中國做出語言與政治的切割,臺灣與中國是不一樣的。賴清德透過大量提及「臺灣」用詞,明確傳達臺灣主體性的政治訊號;同時保留對「中華民國」的有限提及,以維持憲政合法性與國際模糊空間,避免直接挑戰中共底線,展現了在變局中穩健前行的策略語言。因此這是一種策略,既強化本土認同,又不完全脫離法理基礎,重要的還是喊出自己想說的話。

但是誠如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說法,民進黨把中華民國丟掉,把中國這兩個字讓給對岸,不管賴是口誤也好、爭議也好,如果堅持臺灣、中國兩個互不相容,就是讓中華民國消失,很多國人無法產生包容性、多元性的想法跟認同。國慶演說模糊中華民國的法理主權,藍營是無法感受到賴清德總統的誠意。朱立倫並表示,「不可以把臺灣的未來、中華民國的未來,交在華府跟北京的手上」,中華民國要有自己的立場,這纔是作爲國家領導人跟重要政黨的基本態度,身爲中華民國總統的賴清德,期盼賴清德總統以團結臺灣爲念,而不只是要當臺獨和民進黨的少數總統。(作者爲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