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救總在泰北 見證同胞從篳路藍縷到安居樂業(張正中)
2019年泰北地區華文學校種子教師培力研習結業式於清邁萬養村忠貞中學舉行。(救總提供)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現名中華救助總會)成立於民國39年(1950)4月4日,迄今已越73年。其成立的宗旨是秉持人道援助精神,救濟(助)難胞災胞。主要任務有:1、救濟大陸地區災胞。2、救濟香港澳門地區難胞。3、救助金門馬祖戰地災胞。4、救助海外地區難胞僑胞。5、救助來臺義胞僑胞。6、臺灣地區災胞。7、配合政府政策從事海外人道援助。
民國43年11月,泰北難胞上書蔣介石總統陳情請求救濟,總統將陳情書批交僑務委員會及外交部,僑務委員會及外交部隨後分別以代電給救總「請設法予以救濟」,救總迅即邀請僑務委員會、外交部及內政部等部會會商決定,依泰北難胞實際需求,積極展開救濟計劃,於焉展開長達68年的全方位援助工作,而大幅改善和提升泰北同胞的生活,因而和泰北同胞結下了「血濃於水」的緣份。
泰北幅員廣闊,其面積大約臺灣的三倍,難胞分佈遼闊的平地和山區,地方建設和救助工作非常艱鉅,救總從發給救濟金、輔助農業(茶葉、蔬果)、畜牧業,援助食米、棉被、毛毯等民生物資,地方建設如造橋修路、電力、水利等民生建設,尚有華文學校教育、保送優秀學生回臺升學(高中、職及大專院校)、醫療衛生、職技訓練,媒合臺灣各界資源等等,不斷提升泰北難民村生存環境和生活條件。
救總爲加強泰北自衛村輔導計劃 ,於民國71年(1982)10月成立泰北工作團,派任龔承業先生爲執行秘書,75年(1986)7月改派爲團長;工作團置農牧、教育、醫護及手工藝四組,其第一階段重要任務如:1、健全難民組織。2、推動農業生產。3、扶植華文教育。4、實施醫療服務。5、辦理手工藝訓練。6、食物救濟等六項。第二階段重要任務爲:1、農業發展。2、華文教育。3、醫療服務。4、水利工程。5、道路及電力工程。6、發展畜牧業。7、手工藝訓練。8、食米救助。9、照顧殘障難胞等九項。
民國86年(1994),救總透過立法委員爲泰北國軍老兵向國防部爭取發給戰士授田證補償金,以增進其權益,迄90年(2001)2月,計2818人領取受惠。
民國86年(1997),救總推動興建泰北華人村住屋,經發動各界勸募,獲得熱烈迴響,迄88年(1999)12月,共興建3121戶,全面改善華人村居住環境。
民國93年(1994)2月20日 ,由泰國統帥部提撥位於清萊美斯樂9600平方公尺土地,救總負責興建的泰北義民文史館舉行落成典禮,泰國統帥部最高統帥宋塔上將親臨主持,泰北地區軍政首長、我駐泰代表處鄭博久大使及泰北地區華人村華校等同胞逾1000人蔘與,盛況空前。
泰北義民文史館內設有忠烈館,供奉雲南反共救國軍(含三、五兩軍)將士靈位,每年清明節舉行祭祀大典;兩旁分別爲戰史館、愛心館,完整展示先烈忠勇奮戰史蹟和救總在泰北從事全方位救助任務的歷程。
近20年來,救總以加強泰北華文教育爲重點工作,以提升華文教育爲目標,於是成立泰北華文教育專案志工團,聘請臺灣退休校長、主任、教師爲專案志工,每年定期前往泰北,舉辦研習營隊,其主要項目有:1、提升華校經營管理。2、提升教學職能。3、培養種子教師。4、補助種子教師津貼。5、培養幼兒教育教學職能,以提升幼兒教學效益。
爲鼓勵泰北青少年學習華文,每年頒發泰北同胞子女獎助學金,並同時辦理畫(話)我泰北圖文競賽,於頒發獎助學金會場展出得獎作品,並頒發獎金。
68年來,救總在泰北從事救助工作,見證了泰北雲南同胞從第一代前輩的篳路襤褸、艱苦卓絕、犧牲奉獻到第二代的奮發圖強、力爭上游到事業有成而回饋到三代、四代,傳承中華文化和傳統倫理道德,生生不息而代代相傳,令人感動又感佩,深信泰北雲南同胞在異域落地生根、安居樂業,仍然有無限生存發展的空間。(作者爲中華救助總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