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健保推動門診注射抗生素 不宜倉促上路(蔡明忠)
健保署8月開始推動門診注射抗生素(OPAT),以減少住院、將牀位讓出來給急重症患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爲改善急診壅塞,健保署8月開始推動門診注射抗生素(OPAT),尤以病患住家鄰近基層醫療院所爲佳,以減少住院、將牀位讓出來給急重症患者。對於此一做法應表樂觀其成,但病患將爲此交通往來居家及醫療機構之間,包括陪伴的家屬在內,均存在路途奔波及交通風險。另若在診所注射,由於診所空間及設備有限,恐讓美意打折,應要有所配套,不宜倉促上路。
醫護人力不足,加上關牀效應,病患住院上不去,這情況衍生急診壅塞問題嚴峻,爲減緩此一問題,減少輕症住院是一個方向,特別如感染者只是單純住院打抗生素,確實可以改到門診注射,減少佔牀率,同時也鼓勵到鄰近基層診所、醫院打抗生素,以落實分級醫療。
對醫院來說,大多有注射室的設置,空間及配備較足夠,但病患需於家中與醫院間往返,且手臂要放留置針,是較不方便的地方。到附近診所打抗生素,交通上較近,不用舟車勞頓,但診所空間有限,如果是打點滴式,病患要留在診所,唯一般診所頂多1~2牀,是否有足夠的空間處置,阻隔的設備、宜再評估。
病患病情瞬息萬變,雖屬輕症亦可能有所改變,這也是不住院打抗生素較難掌握的部分,什麼樣的病患可以門診打抗生素?什麼樣的病患不適合?應有可遵循的依據,這部分也需進一步的討論,訂出SOP,以利醫師跟病患溝通,減少醫病之間的認知落差,避免產生醫療爭議。
國內醫療共分四個層級,分別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診所,每個層級醫院的條件及優勢不同,當然一個政策不可能面面具到,但一定要視各層級醫院、診所,無論在空間規劃或是設備提出配套,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作者爲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主委、前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