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迴應林敏哲:關於陽明交通合校4週年(陳元弼)

國立陽明大學,現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陽明校區,大門上依然保留原大學名稱。(本報資料照片)

迴應中時海納百川林敏哲:《陽明交大合併四週年 交大實質併吞陽明大學?》一文。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的最大意義就是同行有可能致遠!未來進行式繼續觀察中......長期等待無法避免......

讓我們迴歸本質來看這樁事,凡事有因果。

第一,如果臺灣高等教育市場是自由化,由於對等溝通成本高昂,無醫學院大學應是不會想要與陽明合併的,因爲怕麻煩!

第二,如果教育部允許陽明擴充壯大,或榮總願附屬於陽明,相信陽明還是不會想嫁的。

第三,其實如果陽明不想嫁,交大、清華、臺科、政大也是根本想娶不敢想,很慶幸,陽明高層爲求陽明不囿於現狀,勇於逆向帶領陽明人跳出臺灣特殊的醫學門舒適圈,確實令人敬佩!

陽明與交通各自困境,過去數十年來政府(教育部)最重視的3所大學:

A有大老,名有臺灣

B南北平衡地理優勢

C一直有黨國庇廕及門神優勢

陽明與交通明顯皆非上述。陽明應是由公衛而生,優勢在臺灣特殊的醫學門寡佔,遺憾在一般社會、學生心目中,大學存在感明顯與堂堂醫科第二志願遠遠無法匹配,好在多半證照科系只要通過職涯無虞,自我感覺也就不差!

交大完全拜大陸校友叡智,戰略定調從電資起家,持續努力拚出血路,與古早鄉下的新竹一起成長共生,有別於陽政央山,方能與另3家一開始就定位綜合性的大學同列四大,何況沒有證照、沒有舒適圈、走出校門我們還是得要跟臺大電資競爭的,也因電資立校突圍,由小而大,交大還需在既有優勢基礎延伸創造更多的優秀學門。

迴應林敏哲學長文中所提依序如下:

第一,陽明兩字屬性本就適合在前,交通兩字屬性本就適合在後,如取名國立交通陽明大學似又不順,確實這是歷史問題加上字本身造成的感覺問題,我同意,至少現在大家都講陽明交大,非新竹交大,是吧?

第二,有關校務會議各佔一半,這完全是假議題,長期完全不可能持續,這不也是所謂民主議題嗎?試想教職員生的數目永遠是變動的,兩邊教授人數的多寡永遠在變,陽明把榮總勸進來,人數也許就對半了,君不見臺大、成大兩校校長常出身醫學院?再考慮未來其他如臺南高雄竹北校區擴大,這個名額又要怎麼算了,別太杞人憂天!

有關提案改回交大,這又是一個只有理論上可能的假議題,正常人不會提這種案,更別說通過了,而且隨時間消逝愈不可能,動手術動偏了,纔有可能要馬上改回來呀!

第三,有關合並的綜效如何顯現?如何評覈?是否有啥標準?可能需要更進一步專業評估。

第四,因不知實況,我不能妄言。

第五,校徽恕我確實沒研究過。

第六,我不同意。大衆所認知,學習陽明先生就是陽明立校根本精神,最能代表陽明先生精神的四個字,大衆琅琅上口就是「知行合一」,奇宏校長的8個字,照我看陽明精神已過半有餘,難道這個「知",前面沒有「真」就是「假知」?

再來無需糾結知新與真知,無所謂高低位階,知新當然是在當下認爲是真知的前提情況下才透過實驗、實踐來致遠嘛!

篤行、力行應沒問題。附帶一提,我覺得其實交大校友最在意的應還不是校訓八字,而是八字下飲水思源碑的精神,相信一個公認最懂得飲水思源的學校暨校友們也是到達利他合一前的必經之路吧!

最後補充個人認爲陽明交通兩大關鍵差異:

第一個差異:交大在臺第一代校歌承襲上海,內有「理工管航」四字,後來第二代校歌就撤了,爲啥?因爲目標變大了——綜合大學!

陽明人要了解,所有想要醫學院的大學目標就是綜合大學,校訓就8個字而已,怎可能「仁心仁術」就佔4個?那是把自己反倒做小了呀!需要轉化從綜合大學的視角來看校訓,當然也可參考去年方由東工大與東醫齒科大合併的東京科學大學,把醫工都包含在科學中。

第二個差異是交大校風、校友、校方一致地向上提升的多元暨積極性,我完全同意學長您所言,現在光復校區主導積極性較強,那是交大的校風,否則憑啥交大能從一干大學脫穎而出得以與政府較重視的三大同列頂四呀!

請原諒我這麼說,個人覺得陽明校區目前還不具備,原因,學長應該比我懂的啦!

只要4年前陽明是確實想嫁,投票結果代表當時的集體意識也是要嫁!個人認爲交通確實也明顯是當時當下最好的選擇,而投票結果也選擇了交通,以上無庸置疑。接納過去的集體意識選擇,不僅有勇氣也負責任!

成就偉大大學的夢想實踐是有一段很長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中間磕磕絆絆在所難免,目前看來方向尚無大礙,只要方向對了,相信終有夢想成真的一天,你我又何必執着在意當世今生要親眼所見呢?!畢竟兒孫自有兒孫福,它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前進呀!

堅信陽明交大必定是越來越好,這也是無庸置疑的。

(作者爲原交大電信系75級退休校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