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陽明交大合併四週年 交大實質併吞陽明大學?(林敏哲)

四年前強強合併爲陽明交通大學,四年後交通大學儼然成爲主體,校本部、校址、校長辦公室及印信都在新竹,不在臺北;校名的「陽明」二字,比較像是用以識別區分另外四所對岸的交通大學。(本報資料照)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今年2月1日屆滿四年,以下態勢逐漸浮現:

一 :四年前強強合併爲陽明交通大學,四年後交通大學儼然成爲主體,校本部、校址、校長辦公室及印信都在新竹,不在臺北;校名的「陽明」二字,比較像是用以識別區分另外四所對岸的交通大學。

二 :四年前合併計劃書強調的對等合併,具體形諸文字於陽交大組織條文第13條「校務會議代表陽明與交通各佔一半爲原則」,在去年五月的校務會議無異議通過刪除此對等條文,因此當初楬櫫的對等合併,最終證明只有三年多的保鮮期!將來校務會議佔多數的一方若提案表決,同意改回交通大學原校名、校徽,皆屬可行且合法,屆時將等同於:交大實質併吞陽明大學!

三:當初合併最主要的理由「合併的綜效」:結合資通科技ICT與醫學生技,發展智慧醫療,成就一所偉大的大學。四年後,爲何乏人再提了?因爲當今AI人工智慧,已經滲透進入每一個領域,證明當初合併的目的,其實以深度合作的方式就可以達成,根本不需要犧牲一所大學最珍貴的主體性。

四、合併計劃書不想觸碰的困難問題,即外界好奇:兩所相距50公里的國立頂大合併,是否爲雙主校區運作?四年後,陽明交大主校區已實質落在新竹,原陽明大學校區則快速被邊緣化。合併前兩校主秘以視訊抽籤決定的臨時校址新竹,合併後從未被校務會議正式認可;而所謂視訊抽籤,交大端用舉手表決而非隨機選擇,也被質疑有人爲操作的空間。

五、校徽是另一項合併計劃書不想觸碰的難題。前年底陽明交大校務會議通過了新校徽,爲交大校友會所提,融合兩校校徽既有元素,卻拔除了原陽明大學校徽的中心軸線——醫神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杖,將原本合爲一體、醫學史代表醫學與人本的單蛇纏杖,改纏原交通大學倒立的鐵錘。我代表陽明大學校友會,在識別系統十人工作小組內據理力爭:鐵錘應該改回阿氏杖,但移送校務會議表決後,仍以一票之差惜敗。表面上只是圖徽意象之爭,真正的意義在於:兩校形式已合併,卻有截然不同的核心價值觀。當初交大因申請設立醫學系屢次未果,動念以類商業併購的手法,抄捷徑取得一所既成的醫學院;第一次因學生抗議黑箱作業而失敗,捲土重來後,藉資通科技的浪潮而快速遂其所願。合併四年後,陽明大學校訓「真知力行、仁心仁術」所衍生的追求真理、服務利他之立校精神,以及以人爲本、醫療平權、關懷弱勢等核心價值,仍無法抗衡、導正交通大學強勢主導的「利益平衡、兼商交換」、「教育是一種產業、醫療也是一種產業」等思維,逐漸向交通方傾斜,甚至出現「讓醫師睡覺也能賺錢」的譁衆言論!陽明大學核心價值所強調的:「先仁心(以人爲本)、而後仁術(科技爲用)」,在AI的浪潮裡被刻意忽略,湮沒不彰。

六、目前陽明交大的校訓,仍是原兩校校訓並列,這是最後一道觀察的指標防線。交通大學立校精神源自清朝末年自強運動,如其校名講求務實、經世致用與自強不息,反映在其校訓「知新致遠、崇實篤行」,卻明顯缺乏「追求真理」和「服務利他」之精神。陽明大學「真知力行、仁心仁術」的校訓符合且涵蓋了知新致遠崇實篤行, 在合併後第一任校長林奇宏的一樹百穫計劃裡,一度意圖改成「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結果各方批評涌至:難道不管真知假知,做(行)就對了?碰了一鼻子灰才又回覆「真」知。其實真知的位階明顯高於新知,也接近哈佛大學的「真理」;且交大校訓沒有仁心仁術服務利他的概念,更缺少先仁心(人本人文)而後仁術(科技爲用)的思維。校方不願正視此事實,合併四年後仍無法上位認同陽明大學的立校精神,如果兩所頂大的核心價值始終無法融合,與其一方被併吞,不如分拆獨立、各自發展。

(作者爲陽明大學醫學系第四屆校友、醫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