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海鯤號何時浮航測試? 問題沒解決「不着急」(王志鵬)

外傳國造潛艦海鯤號即將進行海上測試(SAT),但知情人透露,目前仍在泊港測試最後階段,海測時間點尚無法確定。(臺船公司提供)

近期對於臺灣首艘自制潛艦「海鯤號」(SS-711)能否完成「泊港測試」,進行下一階段的「海上浮航測試」,衆說紛紜,信息相當混亂。對此,國防部長顧立雄公開表示,基於安全考量,海鯤號在沒有完備的情況下,海上測試沒有時間表。

另依據海軍官方的說法和媒體的報導,也證實可能在「主機調校」與「戰系整合」上,出現了若干問題。姑且不論此其中是否存在「政治操弄」與「爭權內鬥」的可能性,本人純粹就潛艦的基本認知來分析此一事件。

首先,我們談談柴電潛艦在浮航時,到底能不能不啓動主機,僅使用電瓶來推進。答案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一般是不會這樣使用,原則上電瓶的電量是潛艦最寶貴的生存力,因此潛艦上浮之後,均會啓動主機來推進。不過,由於柴電潛艦的動力系統結構,與水面作戰艦艇截然不同,是以我們先要有初步的瞭解。柴電潛艦的動力系統組合,主要是「主馬達」、「電瓶組」、「主機」(即引擎)三個部分,經主電力匯線彼此串、並聯,再經由主動、電力控制檯所操控。每一部主機都同步裝載一具發電機。潛艦潛航時,完全使用「電瓶組」輸出電力,給予直徑近4公尺以上的直流「主馬達」,來帶動單一大軸給予動力推進;僅在需要充電之時,纔會升起呼吸管桅啓動主機進行充電。

而柴電潛艦在浮航時,其推進動力的選擇則有三種模式:首先、若電瓶組的容量並未達標準或滿量的情況下,主機啓動將同時提供主馬達電力並同時進行充電;其次、若電瓶組的容量達到標準或滿量的情況下,主機啓動則採取「浮控模式」,僅提供主馬達電力,並不對電瓶組實施充電;最後纔是不啓動主機,僅使用電瓶組的電力推進(這是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下,纔會如此使用,目的是保持浮航時較爲寂靜)。

那爲何「海鯤號」在5月12日不能採取電瓶組的電力來進行海上測試呢?原因就在於目前4部主機其中可能兩部故障(亦或調校中)或無法滿足推進動力的使用情況下,首次測試就僅使用電瓶電力作爲推進動力,具有高度的風險,輕者電瓶組發生故障潛艦失去動力,重者發生過熱造成電瓶損毀或爆炸(如海水滲入或氫氣過度累積)。

至於戰系整合的問題,整個戰系包含「舵翼操控系統」、「航行定位系統」、「雷達系統」、「潛望鏡系統」、「通信系統」、「射控系統」、「聲納系統」等等。現今先進的柴電潛艦,更將「主電力系統」和「主動力系統」納入,以加強一體自動化的作戰能力。如今「海鯤號」的戰系整合上存在問題,若貿然出海進行浮航測試,一旦「舵翼操控系統」故障,將發生嚴重的危機。因爲「海鯤號」採取的是「X型舵翼」,而該型舵翼性能在潛航時確實較爲優異,但在浮航時的操控性能卻遠較原十字型舵翼不佳。

潛艦國造確實屬於「國家級」團隊,該團隊基本上必須組織三組團隊,即「建造小組」、「測試小組」與「接收小組」,彼此先後順序環環相扣,必須各自獨立作業,絕對不能球員兼裁判。如今會出現這樣的窘境,就是因爲不論建造潛艦或是測試潛艦的「人才不足」。但是萬萬不能交由現役的潛艦官士兵來組成測試小組,該測試小組理應由臺船自己負責組建,但是偏偏臺船的能力不足,所以這纔是引發此次爭議根源所在。

臺灣自制建造潛艦確實不容易,但是確實必須按部就班,依據程序一條一條來進行,不能忽略也不能跳過;如果因爲政治性考量,或讓不懂潛艦的將領主導,就怕成爲整個計劃失敗的最後一根稻草。

自從前參謀總長海軍上將黃曙光辭去潛艦國造召集人之後,如今潛艦國造顧問楊易的離職,這對潛艦國造小組將是再一次的重大打擊;依據楊易顧問過去在潛艦服務的特性,是「沉着、穩重、專業、低調」,他會悄然地請辭,必然是因爲潛艦國造目前的情況不妙。這是否會引發當時黃曙光極力邀請,目前仍在臺船協助建造的退役潛艦軍官與士官,引發辭職潮,有待後續觀察。

(作者爲退役海軍潛艦上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