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高雄果嶺自然公園 樹立都市永續治理標竿(吳旭峰)

總面積達433公頃連續綠地「高雄果嶺自然公園」的設立,加上澄清湖整並綠地的願景,不只是綠地空間的擴展,更期許是高雄打造永續城市的具體行動。(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公園處)

高雄市政府收回澄清湖高爾夫球場,近期將轉型以「高雄果嶺自然公園」向公衆開放,未來整合周邊區域打造總面積達433公頃連續綠地的計劃,就都市治理決策而言,既是充滿了機會與挑戰,在城市生態學範疇與都市永續治理層面也都具備深遠意義。

隨縣市合併與鳳山、仁武、鳥松、三民等區人口成長,澄清湖區域已成大高雄中心帶,對都市發展的影響具有關鍵性的地位。而打造大公園是都市發展再平衡、提升綠地比例的重要戰略。大型公園不僅是都市綠色休閒空間,更是社會凝聚、公共健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的複合載體,因此,其規劃與城市的都市空間政策、環境生態目標緊密相連。

從生態學的角度分析,大型且連續的綠地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上的效益,遠高於零散分佈的小型綠地。此次整合計劃將過去因農藥與草種管理而導致生態功能低落的高爾夫球場,轉變爲可供自然修復的場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原高爾夫球場內已有34.8公頃成熟的林帶,這些區域多年來已形成穩定的生態系,期待「高雄果嶺自然公園」能形成都市中關鍵的「生態跳島」,爲鳥類及小型哺乳動物提供重要的棲息與遷徙廊道,有效強化都市生態網絡的連結性。未來可規劃野生動物監測、原生植物覆育及低衝擊開發的雨水管理系統,全面提升區域的生態韌性。

在都市永續治理層面,這是一個建構城市「綠網地圖」的良機,串連澄清湖、雙湖公園與附近校園、社區公園,甚至延伸至衛武營公園,形成城市核心區完整綠色生態廊道,並檢討依照人口密度配置綠地步行網絡。因應公園的設立,目前在啓動轉型階段,先由政府投入公部門資源,然而面對未來維護管理的財務負擔,以及符合大衆對公園的期待與需求,都需要思考永續治理的機制。我們期許儘快成立公私協力平臺:整合市府(工務、水利、環保、教育、都發、財政等主要業務局處及其他相關單位)、學者專家、公民團體與志工系統,推動跨部門生態治理與社會溝通。

此外,我們也可以藉此時機進一步探討公園綠地的空間策略,其不僅關乎公園本身的設計,更關鍵在於其與城市其他系統(如交通、住宅、就業、文化、防災)的整合程度。英國倫敦《Local Plan》中對奧林匹克公園及其周邊的分區策略,即以「場域間連通性」與「多核心都市系統」爲導向,強化了綠地與都市機能的耦合關係。另外像日本的Park-PFI(公募設置管理制度)精神,公開徵求民間企業提案,在大型公園投資興建如特色餐廳、溫室植物園、戶外探險設施或環境教育中心等具備自償性的設施,並賦予其一定年限的經營權。或者引入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指標性企業,推動園區認養、步道贊助,或合作成立生態覆育基金,減輕政府初期的財政負擔,引入民間的創意、效率與資本,共同提升公園的服務品質與吸引力,更爲企業提供了實踐社會責任、提升品牌價值的機會。

全球都市面臨人口密度增加、環境惡化與社會分化等問題,公共綠地逐漸成爲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工具。綜觀而言,「高雄果嶺自然公園」的設立加上澄清湖整並綠地的願景,不只是綠地空間的擴展,更期許是高雄打造永續城市的具體行動,這樣的轉變,需要城市治理決策者與市民社會共同關注與參與。

(作者爲高雄市綠色協會副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