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大阪世博「臺灣」失蹤 綠色政治巨嬰現形(沈迺訓)

大阪世博會即將於4月13日開幕。臺灣方是否以民間身分參展引發爭議。圖爲經濟部次長江文若6日出席「2025大阪世博TECH WORLD館開箱記者會」。(外貿協會提供)

大阪世博會開幕在即,歷經蔡英文、賴清德三屆兩任力捧的「臺日友好」外交努力的成果下,結果僅能以「TECH WORLD館」名義參展,更傳日方要求我方明確展現是由民間企業參展,不能具官方色彩。如此具侮辱性的要求,執政的賴清德政府卻選擇低調應對,不願公開批評日方作法,這種遇到日本就腿軟的軟弱無能態度,賴總統如何讓臺灣人民相信他曾說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蔡、賴執政下的臺灣,實際上是外交邦交國慘跌直逼個位數,僅剩數個依靠美國與金援才能勉強維持的邦交國。執政黨對此卻是不改喪事喜辦作風,戰線不利就假傳戰報,成日透過媒體網路虛假宣傳臺灣國際地位提升,每當關係到了要見真章的時刻,執政黨的牛皮毫無意外地再度吹破,大阪世博「臺灣館」一名不可得就是鐵證,充分應證臺日友好的說法,顯然只是綠營一廂情願的單相思。

至爲恥辱之處是,我國明明只能以企業名義參加,經濟部竟仍爲此編列20億元參展,對照以往藍營執政期間,只要對外活動未用上中華民國國名,綠營必以「喪權辱國」相譏,馬英九更因此成了「馬娘娘」。如今綠營民代對此卻是集體啞口,如按綠營標準,簡直是比馬的「喪權辱國」還辱上百倍不止,不免讓人看破手腳。

當年上海世博會,馬政府同樣面臨綠營口中對岸阻撓的壓力,卻在兩岸雙方均有默契之下,一次設置了「臺灣館」、「臺北館」城市館及「震旦館」企業館3館。而「臺灣館」則巧妙透過管區安排,使之未與中國其他省市與港、澳共置一處,坐落於集結衆多亞洲國家的館區,並與「中國館」僅以一條高架步道之隔相望配置,使雙方得以對內交代「各取所需」,這是政治現實也是政治藝術。

儘管是如此體面的政治安排,當時綠營依舊不改質疑本性,批評應比照奧會模式給予「中華臺北」名義,否則「臺灣館」等同是中國國家館的一部分。如今國下民上,地點改成在綠營自認會有「主場優勢」的日本舉辦,結果不僅仍只能以企業名義參加,也未能安排在國家館內,名稱上更是連「臺灣館」都不可得,這種綠營執政的外交成果在總預算案被大刪,難謂是無理之舉。

綠營政府成日在臺灣內部宣傳「臺灣隊」、「臺灣代表處」的成功,到了宣佈要申請加入CPTPP時,卻是直接跳過用臺灣、中華臺北爲名義申請,直接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名義申請,放棄努力爭取以臺灣爲名加入,按照綠營對待藍營執政的標準,難道不是嚴重的自我矮化?

又例如ECFA重頭到尾都不是用國家名義與對岸簽訂,更沒有直書檯灣大名,結果反對ECFA最力的綠營,從2016年執政至今,無視以兩會名義簽署的ECFA繼續存在生效而不廢除,可謂是雙重標準到了無以復加。

幾年下來上演「神也是你,鬼也是你」鬧劇的綠營執政,在這次大阪世博會再度上演這種自己用不用「臺灣」都可以,別人用不用、怎麼用「臺灣」都要經過民進黨同意的詭異邏輯,不是「政治巨嬰」是什麼?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