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變身“移動充電寶”

張 玲

廣東珠海以南海域,一座銀灰色的三角形裝置隨波起伏。它高27米,重約6000噸,平面面積超3500平方米,相當於約8個籃球場大小。

這裡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日均發電量可達1萬千瓦時,能滿足約1500戶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

波浪能主要是由風的作用引起海水沿水平方向週期性運動而產生的能量。在海洋中,一個巨浪就可以把13噸重的岩石拋出20米高,能量驚人。據估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可供開發利用的達20億至30億千瓦,接近甚至超過100個三峽水電站。

“不少海島與陸地電網距離遠,主要依靠柴油機供電,發電成本高、環保壓力大。我國海岸線長,海洋國土面積大,波浪能資源豐富,能夠有效減少海島柴油發電佔比。”南方電網廣東電網電科院副總工程師樑曉兵說,波浪能發電裝置相當於爲遠海島礁裝上了一個“移動充電寶”。

想讓洶涌湍急的海浪成爲發電“幫手”並不容易。其中最難跨過的有兩道坎。

其一,提高能量轉換效率。波浪能轉化爲電能,要經過三級轉換:捕捉裝置吸收波浪能,通過傳動裝置轉換成機械能,再經由發電機組轉換成電能,能量損失較高,所以此前的裝置容量也就幾百千瓦。

廣東電網技術專家王偉介紹,“南鯤號”在外形上採取三角形設計,儘可能多地吸收海浪,同時保持穩定。不僅如此,“南鯤號”還採用了自適應波浪發電技術,針對波浪大小自動調節發電機組,實現“浪大時‘全員上崗’,浪小時‘輪班休息’”,把原本忽大忽小的波浪變成連續、穩定、平滑的電流,能量捕捉效率約28%,達到國際領先。

其二,保障設備可靠作業。設備地處海洋之中,既要扛得住颱風,又要防得了海水。風浪滔天時,“南鯤號”便開啓一鍵入水模式,下潛至安全深度,抵禦颱風侵襲。截至目前,“南鯤號”已成功經歷“摩羯”“銀杏”“韋帕”等颱風的考驗,能扛住5.5米高的巨浪。“‘南鯤號’按照可出海船舶標準做了防腐設計,通過了中國船級社的認證。”王偉說。

除了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溫差能、鹽差能等都是可利用的海洋綠色可再生能源。截至目前,我國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運行裝機規模分別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海洋能裝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同步,積累了較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爲實現規模化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

今年印發的《關於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力爭到2030年,海洋能裝機規模達到40萬千瓦。支持海洋能利用試點工程建設,總結推廣試點經驗,穩步提升工程規模,以規模化推動成本下降,帶動產業化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會同相關部門,紮實推進試點地區海洋能資源普查,適時在全國沿海地區推廣;積極推動海上風電和波浪能同場開發,提升海洋資源開發效率;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加快推動海洋能規模化利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