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寶變“充電爆” 監管不能越位更不能失位

這段時間,從高校禁用到民航禁飛,從百萬臺召回到快遞拒收,充電寶這件人手必備的“續命神器”,一夜之間被貼上“易燃易爆”的標籤。

此舉一出,機場安檢口瞬間堆起“充電寶山”,無數旅客措手不及。看似簡單的安全升級,暴露的卻是消費品市場長期以來“野蠻生長”與“滯後監管”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消費者,作爲這場無序狂歡的最終買單者,正承受着信息不對稱與潛在安全風險的雙重煎熬。

疑問一:新規爲何要搞“突襲”?6月26日發佈通知,6月28日起就開始執行,不可謂不雷厲風行。其初心是讓乘客告別“空中燃燒彈”的危險,但乘客出行需要安全,也需要好心情。這種“突襲式”的一刀切,將本應由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承擔的責任,粗暴地轉嫁給了個體消費者。

信息傳播需要時間和效率,相關部門有沒有做到最大程度地廣而告之。現在的科技已經足夠發達,在乘客動身前往機場之前,發上一個提醒短信,並非難事。

疑問二,市場監管總局自去年8月1日起,就命令對鋰離子電池和移動電源實施強制性3C認證,否則將面臨下架和罰款風險。既然如此,機場堆積如山的無標充電寶又是從何而來?

疑問三:當民航局果斷禁止問題充電寶登機時,有網友發現,鐵路系統卻能“一路暢通”。同樣事關生命,爲何會出現“限飛不限鐵”的荒誕?針對同一安全隱患,爲何會有“盲區”與“慢半拍”?

這些問題,我們還沒有答案,新的疑問又已產生,有媒體報道,機場被丟棄的充電寶出現在二手交易平臺。這些被丟棄的充電寶,作爲易燃易爆物品,究竟是怎麼處理,沒有人給出答案。

種種疑問,暴露出監管的隨意性、碎片性。此次充電寶風波,與其說是對航空安全的及時補漏,不如說是對中國消費品市場監管現狀的一次“照妖鏡式”的審視。

要徹底終結此類產品安全危機,我們必須打造“全鏈條防範”,構建一套涵蓋設計、生產、流通、使用、回收的生態系統,在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的同時,實現監管部門協同聯動,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手段。

如此,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生命財產安全,重塑公衆信任。

編輯: 秦揚軻

視頻編輯: 王騁

責編: 張慶